伴隨著飲茶之風興起,飲茶的同時如何配“茶點“,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就好像飲酒必有佐酒之物,飲茶也必須佐以點心。茶點便隨著茶的品飲發展過程中慢慢發展了起來,茶點種類繁多,口味多樣,但是有形小、量小、質優的特點,是佐茶食品的主體。而茶點搭配也是很有講究的,那么怎樣才算合理搭配茶點呢?下面就做一詳細介紹。
茶點搭配也要有講究茶點既可以果腹,又是呈味載體。它有著豐富的內涵,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花樣不同的茶點類型與風格各異的差點品種。在與茶的搭配上,講究茶點與茶性的和諧,如:風味效果、地域習慣,來體現茶點的文化內涵,從而可以看出茶點是需要講究搭配技巧的。
一、茶點講究風味效果1、茶點要適應茶性這里有一個小口訣,即“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所謂甜配綠:即甜食搭配綠茶來喝,如用各式甜糕、鳳梨酥等配綠茶;酸配紅:即酸的食品搭配紅茶來喝,如用水果、檸檬片、蜜餞等配紅茶;瓜子配烏龍:即咸的食物搭配烏龍茶來喝,如用瓜子、花生米、橄欖等配烏龍茶。
喝茶配茶點這種風氣在唐朝就已形成。據史料記載,唐代佐茶點很豐富,一些現在想不到能與茶結緣的食物都成為了唐人的佐茶點心。比如粽子、餛飩、餃子、餡餅、大餅,乃至烤羊肉,另外還有水果。時至今日,隨著生活節奏加快,許多人將飲茶當成了解渴的手段,工業化的飲料亦大行其道,令一些持傳統觀念的人們不禁大搖其頭。愛茶的人們也基本只在茶、器、水三者上做文章,對于飲茶需伴茶點,多數人已置腦后。飲茶沒有配茶點,猶如中國茶文化缺失了一半,所幸一些地方的人們還在堅持傳統。例如廣東人飲早茶仍是堅持“一盅兩件“,也就是一杯茶,兩樣佐茶點心。土生土長的福建人喝功夫茶,仍是要佐以點心,比如豆茸餅、椰餅、綠豆糕等。其他地方也有一些人堅持著。首先在茶樓中將茶點文化恢復起來,北京老舍茶館也在努力恢復“原味“.過去北京人上茶館,除了一杯清茶,桌上肯定還要有幾樣佐茶點心。選擇茶點的基本原則茶點的選擇,可以說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對茶性了解,還需要對食物性狀深刻領會,但掌握一些原則,具體選擇時就變得相對容易。要點之一是性味相合。也就是食性要適應茶性,食味要與茶味相合。有行家總結了簡單的3句話,就是:“甜配綠,酸配紅,瓜子配烏龍。“記住這句話,微言大義,就算是抓住了總綱。要點之二是視覺相配。不同的茶葉內在茶性、茶味迥別,需要不同味感的食物搭配。不同茶葉外在茶形、茶色珠異,需要不同形狀的食物相伴。這樣才能夠形成一種視覺的和諧之美。例如,龍井的茶汁清澈輕盈,水晶餃是佳配,普洱的茶汁沉穩厚重,配牛肉干最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