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思源,我們無不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而倍感驕傲,也無不為弘揚和發展我國的茶文化而平添了一份責任。作為市級課題子課題,格致初級中學“茶的妙用”課題組運作已近五年,小茶人們還在茶藝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動手編輯出版了一本小百科手冊《茶的妙用》。實踐證明,對茶藝的探究活動,不僅是組織青少年進行茶文化知識的學習和傳授,而且還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茶藝班的同學曾在社會上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顯示:30歲以上的人群喝茶占80%,而20歲以下的學生喝茶僅為9%。同學們還曾關于中學生對茶的知識的了解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完全不了解茶知識的占10%、不太了解的占25%、一般了解的占60%、了解的占5%。可見,大多數的中學生對茶知識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一般和不太了解的層面。
面對調查的結果,同學們陷入了困惑:一方面我們以“茶的祖國”而自豪,但另一方面年輕人又少與茶接觸;一方面我們要讓世界了解中國,而另一方面年輕人又對民族的傳統茶文化知之甚少。于是同學們表示,要在學校里弘揚民族優秀的茶文化傳統,讓更多的同學了解茶、飲用茶。強烈的責任感奠定了同學們開展茶藝探究型課程學習的決心。
研究茶葉與保健
茶葉與保健小組的同學們在探究“喝茶與防癌”的課題時,指導老師認為他們的選題太大。可是同學們堅持自己的想法,并認真做了準備。課余時間,他們采訪了茶藝方面的專家,在寒假里,他們向茶藝協會的老師借到了有關防癌治癌的書,開始了自己的學習和研究。為了弄懂有些專業知識和圖表,他們主動請教醫生或化學老師。看不懂的英語專用名詞就查字典,請英語教師幫忙。往往為了一個問題他們可以爭論很長時間。
通過學習,同學們搞懂了許多對專家和學者來說并不深奧,卻凝結了他們辛勤和汗水的知識。他們深有體會地說,要弘揚茶文化,自己必須做茶文化的主人,要讓別人融入到茶藝中來,必須用知識以理服人。
設計新品“綠美人”茶
在上海市茶藝協會主辦的“我十歲了”家庭調和茶沖泡比賽中,張怡同學設計的一品“綠美人”茶獲得了全市第一名。這款茶以千島銀針茶、金蓮花、百合花和冰糖作為原料,并設計了沖泡成功后的一幅漂亮畫面:千島銀針茶根根豎立在杯底輕輕搖曳,金蓮花在杯子正中舒展開像一個娃娃的臉,而三根百合花絲則豎立在金蓮花周圍,猶如娃娃的發絲。但在賽前準備中,我們發現金蓮花需要長達二至三分鐘的潤茶時間才能完全舒展開來,這對一個需要控制在八分鐘之內的比賽來說,很難做到。于是有同學提出能否把原來放在讓觀眾聞香、觀茶程序之后的潤茶的步驟提前,為自己爭取時間。正是同學們的創新精神,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了解茶葉食品的開發
茶葉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元素,因此探究小組的同學對用茶制作菜肴特別感興趣。為了開拓學生的思路,深入了解茶葉的營養價值,小組同學拜訪了上海“天天旺”茶宴館的劉秋萍經理。同學們七嘴八舌向她提出了20多個問題,她的耐心講解,使大家懂得了許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茶葉小百科利用
“茶葉的小百科利用”小組的全體同學,到圖書館翻閱資料,走訪專家學者,收集有關茶葉與日常生活關系的信息,并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實驗:用茶水洗頭發、洗眼睛,以證明茶有美發、明目的特效。女生們制作了色彩鮮艷的小袋子,將茶葉放于其中,為冰箱除臭、驅蚊,改善室內空氣。
茶文化“嫁接”多學科
隨著茶藝探究學習的深入,同學們的興趣越發濃厚,更感到弘揚茶文化的責任。
課題組建議,可以將茶文化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例如,與美術課結合,學習茶具藝術;與音樂課結合,學習茶道和飲茶文化;與歷史課結合,學習茶的歷史及典故。
這樣,既可使同學們了解中國的茶文化,又使課程豐富生動,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