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cardiac-arrest,CA)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隨時危及患者生命。在心肺復蘇(CPR)過程中有效的心臟按壓及電除顫等基礎復蘇不可忽視,要進一步獲得復蘇成功,就必須及時正確地配合應用各種藥物。近年來標準的CPR得到普及,各種新型搶救設備不斷推出,但在CPR藥物方面無突破性進展。我院氨茶堿與傳統方法進行了比較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將2004年10月一2005年12月我院急診科、內科及ICU發生CA且符合入選標準的100例患者納入研究,隨機分為實驗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見表1。在性別、年齡、原發病構成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
表1實驗組與對照組CA患者一般資料
1.2CA的診斷標準:患者突然意識喪失,脈搏消失并經心電圖證實(室顫、無脈搏性電活動、心臟停搏)。
1.3救治方法:兩組救治方法均參照《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推薦的BLS及ACL進行操作_2J(傳統方法):①胸外按壓;②首次電擊能量2ooJ,第二次200-300J,第三次360J;③腎上腺素首劑lmg靜脈推注,以后重復靜脈推注依次為3、5、7mg,總劑量為0.1-0.2mKg;④復蘇時間在30min內不用碳酸氫鈉;⑤腦保護措施包括脫水(20%甘露醇、速尿、激素),控制抽搐和氨茶堿靜脈推注(0.250.5g/次,3-5min后可重復使用,最大劑量為1.0g)
1.4觀察指標:①兩組在腎上腺素使用、電擊除顫開始時間及電擊能量大小;②兩組分別統計6h、24h存活率及正常出院人數。
1.5統計學處理:實驗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結果行檢驗。
2、結果
2.1兩組所有病例均使用了腎上腺素;觀察組有38例、對照組有40例使用了直流電電擊除顫,兩組在腎上腺素使用、電除顫方面采用深低溫療法(30-32%)。實驗組在首劑腎上腺素靜注后加用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實驗組與對照組腎上腺素、電擊方面的比較
2.2兩組在6h、24h存活率及正常出院比較,見表3。
表3兩組存活率及正常出院比較(n,%)
3討論
如何提高CA患者心肺復蘇的成功率是臨床醫護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國際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規范了CPR程序及要領,但近幾年來有人提出,在CPR的順序上應為CBA,而非傳統的ABC三步曲,即應首先心外按壓,建立人工循環,因正確胸外按壓能夠提供機體組織正常氧供的2530%以上,組織可獲得接近正常的能量供應,使復蘇成功后組織細胞的功能得以恢復。本研究對象均在第一時間內予以正確而有效的胸外按壓,保證了兩組實驗數據的可比性。傳統的心肺復蘇要求盡快使用腎上腺素,兩組在時間和劑量上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關于腎上腺素劑量問題尚有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大劑量腎上腺素可提高冠脈灌注壓,增加心肌和腦血流量,從而提高自主循環的恢復率;另一種觀點認為,大劑量的危害是降低心輸出量,并容易出現復蘇后高血壓和心動過速。本資料中CA患者使用腎上腺素劑量絕大部分(90%)總劑量為0.1~0.2mg/kg,10%的患者總劑量>0.2mg/kg,最大劑量為0.4mg/kg。但最終腎上腺素劑量與24h存活率及正常出院并不成正相關。筆者傾向于大劑量使用腎上腺素不能提高存活率、也不改善神經系統功能的觀點。目前用于CPR的主要藥物有腎上腺素、阿托品等。而腎上腺素的半衰期很短,恢復心電活動持續時間較短,一般3~5min需重復注射一次,故臨床上常見到心跳恢復一心跳停止一腎上腺素+胸外按壓一心跳又恢復的周期性反復過程。cA后心肌缺血、缺氧,組織中產生的內源性腺苷使停搏的心臟難以逆轉復跳,加之此時血管內屹受體數目下調,故單用腎上腺素很難發揮作用。氨茶堿為磷酸二脂酶抑制劑,使體內環磷腺苷(CAMP)升高,許多激素包括腎上腺激素與細胞膜上的受體結合后通過第二信使CAMP發揮其生理作用,同時,氨茶堿具有興奮心肌、興奮中樞和利尿作用,可減少炎癥細胞向支氣管侵潤,具有抗炎作用。故在CPR中能與腎上腺素產生協同作用,提高復蘇成功率。本研究提示,早期使用氨茶堿可明顯提高6h存活率(P<0.05);24h存活率人數上多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差異;正常出院人數略多于對照組,亦無統計學差異。可能與氨茶堿使用劑量偏小及維持時間較短有關。當然,影響CPR成功的因素較多,且目前對氨茶堿早期使用于CPR研究的樣本量偏小,還需進一步研究,但我們認為早期使用氨茶堿可能對最終生存率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