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細忠:福安茶食的開拓者
--福安茶食飄進央視《致富經》
在喝茶中能找到千萬商機,你信嗎?9月1日中午,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致富經》欄目以《兩張小桌子引發的財富逆轉》為題,專題報道了福建新味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細忠開創茶食經營新領域的故事,為創業者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喝茶中偶然發現的商機
1989年,20歲的黃細忠揣著家里借來的100元,在福安官村水果市場擺起水果攤,步入水果批發行業。1999年,他和三個股東建了一家蜜餞廠,專門收購這些水果制作蜜餞,5年間,他們靠生產蜜餞積累了百萬財富。
2005年6月某日,黃細忠和朋友喝茶時發現,大家在喝茶時喜歡吃點零食或磕點瓜子來調換口味。從事蜜餞生產的他認為,這是個機會。經了解,在日本和臺灣等地,喝茶的點心已經出現,并命名為“茶食”。但國內僅有一些進口的茶食,黃細忠決定要迅速生產這種“茶食”,來搶占國內的市場。
年底,黃細忠拿出所有的100余萬積蓄購買了生產設備。經了解,他得知茶食制作得先將茶葉提取出茶堿和茶多酚的濃縮物,再將這些濃縮物融入食品里,為了能制作出滿意的茶食,他從全國各地請來幾個茶葉和蜜餞方面的專家,但都沒做出滿意的茶食。
時間一晃就是半年,黃細忠開始著急了,他怕再拖下去就會錯失良機。2007年底,他到臺灣考察時發現了問題的根源:制作茶食的原料有問題,臺灣茶食的原料都是八成熟的果子,而自己的茶食原料都是五成熟的青果。八成熟以上的熟果果酸高,不需要糖和鹽腌制,制作出來的茶食原汁原味且營養成分高,而青果原料經腌制和退淡后口感不好。
經過三個月的摸索,黃細忠終于做出滿意的茶食,此時他以為成功近在咫尺。認為靠著企業在全國各地的100多個蜜餞銷售點,就能讓茶食一炮走紅,可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
◎兩張桌子將茶食帶向全國
茶食上市后,顧客和經銷商都說好吃,但談到價格卻讓經銷商們退避三舍。茶食成本翻倍,但經銷商只愿意出傳統蜜餞的價格來購買。無奈之下,黃細忠決定換個思路賣茶食,他開始頻繁參加各種糖煙酒會,可還是因為價格高沒能打開市場。
就在黃細忠一籌莫展時,2008年11月,第二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在武夷山舉行,他決定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茶博會是以茶葉企業為主的展會,黃細忠的企業不論規模還是產品的品種都不在領導的考慮范圍內。在他的軟磨硬泡下,時任福安市副市長的林光華絞盡腦汁在一座景觀廊橋的邊上給他騰出了兩張小桌子。
就是這兩張小桌子讓黃細忠的茶食事業起死回生。
茶博會當天,黃細忠拉了三大卡車的茶食進入展館,給每一家知名茶葉企業的展位都送了一份茶食,并在自己的展位上打出一個口號:免費品嘗。
“我就是讓人白吃,只要你能吃多少,讓你吃飽了走就是這樣子。”黃細忠說道,“就是這白吃廣告,讓他的茶食在國內知名的茶葉企業面前有了一個直觀的亮相,且這一亮相立刻打開了銷量。”
茶博會的經歷一下子打開了黃細忠的思路,此后,他開始盯著大型茶葉企業賣茶食,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經常帶團參加茶業展會的福安市茶業協會會長陳成基深有體會:“每次茶展會上,最熱鬧的就是他的展位。”
但是參展不是解決企業銷售的根本辦法,企業要生存發展必須要有更穩固的銷售渠道。2009年7月,福州小伙許銀木在茶業市場附近代理他的茶食,一個月賺了8萬元。從此,黃細忠的銷售思路有了新靈感。
“在茶業市場設點,賣給茶葉經銷商。”黃細忠找到了成功的鑰匙,迅速組建一只隊伍,分赴全國一二線城市,專門尋找大型茶葉市場。在每一個有100間茶葉店以上的茶葉市場里,就開一個茶食的經銷店,很快,這個方法就奏效了。
◎為寧德農業發展帶來新機
短短兩年時間,黃細忠先后在全國各地開設了50個經銷網點,發展成國內最大的茶食企業,2010年的銷售收入達到6000多萬元。
寧德一直以來都擁有豐富的果業資源和茶葉資源,但經營規模小、信息滯后、銷售渠道不暢等因素一直制約著我市農業產業化發展。
如何讓深山里的水果和茶葉開拓市場,走遍全國?黃細忠一直致力于我市農業產業化道路上的探索,并開創了兩個“第一”!發起創立了全國首家農業小企業擔保公司--福建恒泰擔保有限公司,牽頭組建了全省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坦洋新味茶葉專業合作社。為農業企業與農戶建立橋梁,共同發展。
如今,新味食品每年向我市各地果農收購芙蓉李、橄欖、楊梅、油奈、水蜜桃等十幾種水果,年收購農產品量高達上萬噸,有效地促進農民增收。我市芙蓉李、油奈、橄欖等產業重振雄風,楊梅、水蜜桃、葡萄等產業蒸蒸日上。
與此同時,福建新味食品有限公司在短短數年時間里,發展出果脯、飲料、糕點、茶葉、炒貨五大系列200多個品種的產品,建立遍布全國各地的經銷網點,“新未”商標獲得“中國政府采購首選品牌”、“福建省著名商標”、“福建名牌產品”等一系列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