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福建相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科研生產經營單位以及新聞媒體緊密攜手,打出“閩茶中國行”的品牌,以改革創新的決心和氣勢跨出省界,通過弘揚茶文化、推動茶經濟,以培育福建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澤及茶鄉千家萬戶茶農,同時為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質、倡導社會的高雅生活、傳承中華的經營文化作出貢獻。這些年來,通過品牌帶動、技術創新和渠道拓展,我省許多茶企實現了轉型升級。如今,福建茶產業向全國市場輸出的,已不僅僅局限于自身的產品,還有品牌、技術、管理和渠道,逐漸成為全國業界發展的標桿。借助“閩茶中國行”的品牌,面向更廣闊的市場,更美好的前景,福建茶產業喊出了“做好福建茶、做好中國茶”的響亮口號。
陽春四月花似錦,閩茶清香飄中原。
4月28日在河南省信陽市舉行的第十九屆信陽國際茶文化節及茶業博覽會上,勁吹“福建風”。“閩茶中國行”今年首站活動在這里舉行,備受矚目——
“閩豫茶產業合作高峰論壇”座無虛席;
華祥苑信陽分公司成立,其旗艦店也于當日正式開業;
115個展位,占總展位數的26%,福建茶企成為博覽會上外省第一大展團,并設立了唯一一個外省展區……
熱鬧的不僅僅是表面。通過“閩茶中國行”,記者發現,近年來我省茶產業通過品牌帶動、技術創新和渠道拓展,推動發展方式轉變,逐漸成為全國業界發展的標桿。如今,福建茶企向全國市場輸出的已不僅僅局限于自身的產品,還有品牌、技術、管理和渠道,承擔起弘揚振興中國茶文化的重任,在與全國茶產區的合作中開始了新一輪跨越發展。
優勢互補 挺進中原
信陽茶產業已有2300多年歷史,信陽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然而,2010年卻被信陽茶界稱為“元年”,這一變遷與福建密不可分。
一直以來,信陽毛尖一年中只在春季采摘,茶業畝產量非常低。2009年,當地茶業界經過分析后認為,茶葉一年可以采好幾季,但夏秋季采摘的茶葉維持不了信陽毛尖的品質,可以嘗試著做紅茶。求師福建,成為信陽茶業界的共識,他們三次到中國紅茶的發源地福建學習、取經,結合“閩紅”、“祁紅”等紅茶制作工藝,在2010年研發出了“信陽紅”,并在全國迅速走紅。“信陽紅”的開發,改變了當地只產綠茶的歷史,每畝茶園每年增收2000元,全市每年增收20億元。
除了技術,福建茶企也在品牌、管理、營銷等各方面與當地展開合作。
去年,廈門華祥苑實業有限公司與信陽市浉河區簽約,在信陽建設4000畝茶葉種植和生產基地,引進先進的茶園管理、現代化生產線,建設實驗室、化驗室,啟動了品牌推廣活動,很快提升了當地茶葉的品質和附加值。
信陽農業高等??茖W校茶學系教授郭桂義說,信陽生態環境優越,茶葉品質優異,但也面臨著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產品結構單一、深度開發不足等諸多瓶頸,福建茶企的到來,為當地茶產業發展帶來良機。
安溪鐵觀音同業公會會長王文禮說,近年來,安溪茶品牌的發展成為我國茶葉向品牌化發展的模板,市場占有率從十年前的3%左右躍升至現在的10%以上。河南是人口大省,茶葉消費潛力巨大,是品牌茶企最向往的地方;信陽的毛尖、信陽紅等名優茶,擁有廣大的優質茶生產資源,是規模茶企補充資源的寶地。一個有資源,一個有渠道,兩地優勢互補,互惠共贏。
福建農林大學茶學系教授孫威江表示,閩豫茶產業在產品結構調整、產業科技創新與教育、企業產品開發和市場拓展等多個方面擁有廣闊的合作空間。
搭建平臺 抱團發展
從營銷“福建茶”,到營銷“中國茶”。福建茶企在新一輪跨越發展中,不再單兵作戰,而是抱團發展,形成合力。
去年,由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海峽茶業交流協會、省政府農辦、省農業廳、省文化廳、省供銷合作社聯社共同主辦,《海峽茶道》雜志社和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承辦的 “閩茶中國行”活動啟動,聯合中央、省、市、地方各級各類媒體,在全國有代表性的地區和城市舉辦新聞發布會、產品推介會、專業論壇及招商加盟等主題活動,搭建政府、行業、企業、媒體聯合推動茶產業發展平臺。
去年6月,“閩茶中國行”首站臺灣站活動,在臺灣南投縣舉辦閩臺茶業高峰論壇;《海峽茶道》雜志社與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簽訂合作意向書。
去年8月,“閩茶中國行”借上海世博會之機啟動了上海站活動,舉辦“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互動式論壇活動、白茶推廣中心授權儀式、福鼎市“中國茶文化之鄉”與福鼎白茶“中華文化名茶”的授牌儀式、福鼎白茶茶王頒獎儀式等以白茶為主題的活動,組建了“閩茶中國行”專家顧問團。
今年,“閩茶中國行”除了在信陽外,還將在北京舉辦一系列活動。
“通過‘閩茶中國行’活動,我省相關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科研生產經營單位以及新聞媒體緊密攜手,以改革創新的決心和氣勢跨出省界,通過打造茶品牌、弘揚茶文化、推動茶經濟,以培育福建省新的經濟增長點、澤及茶鄉千家萬戶茶農,同時為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質、倡導社會的高雅生活、傳承中華的經營文化作出貢獻。這也是農業主管部門借助媒體平臺溝通信息、引導輿論、凝聚力量以促進‘三農’發展,媒體探索踐行‘三貼近’原則,在服務社會的基礎上做大做強的有力舉措。”活動主辦方說。
企業間的聯合平臺也在形成。去年11月,29家安溪鐵觀音規模企業聯合成立安溪鐵觀音同業公會,成立產業戰略聯盟,加強行業自律,樹立抱團意識,引領行業規范發展。
今年4月25日,公會舉行了“安溪鐵觀音進駐歐洲簽約儀式”,五家企業抱團到歐洲開設營銷中心,吹響進駐歐洲號角,并計劃在三年內,由這五家企業無償出資3000萬元以上,在歐洲市場推廣宣傳鐵觀音。此次,公會借助閩茶中國行信陽站活動,組織企業以區域品牌的形式“抱團”參展,在500多平方米的展位內采用高檔特裝,組合成安溪鐵觀音大館。
弘揚中華茶文化
小小茶葉,既是大產業、大民生,也是大文化。福建茶企在新一輪跨越中,承擔起了弘揚中國茶文化的重任。
“閩茶文化與信陽茶文化都是中國茶文化的分支之一,二者各有特色,又有共通之處。怎樣使中國茶文化更廣地傳播于世界,這是我們作為茶人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也是茶人應該具備的使命感。”廈門華祥苑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文華說,首先要做強產業,實現兩地產業共榮共生,更重要的是推動南北茶文化的融合。在信陽,華祥苑更多的是要融入本地的文化,積極投身于信陽茶文化的推廣。肖文華透露,華祥苑還將在更多中西部地區茶產區建設茶基地、加工廠、研發中心及茶莊園,為全國各地茶文化的弘揚與推廣貢獻綿薄之力,推動整個中國茶產業的發展。
福建茶企還成為兩岸茶文化交流的使者。
去年“閩茶中國行”臺灣站活動期間,《海峽茶道》雜志社與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簽訂合作意向,建立閩臺茶文化研究院,在海峽兩岸茶業文化、經濟、科研、教育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努力打造成海峽兩岸茶文化產業一流平臺,扮演好“兩岸茶文化產業先鋒使者”、“兩岸茶文化產業引導者”的角色。
今年春節前,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園區所有臺商聯合寫了一封臺灣農民致胡錦濤總書記的感謝信,并得到總書記的親自回復,這讓臺商們深受鼓舞。臺商李志鴻說,臺灣高優精致農業的發展希望和遠景,主力發展要在大陸,唯有大陸才有豐富多樣的土地資源,才有廣大的市場,加上政府非常重視兩岸農業合作交流,這是一個良好難得的機遇。兩岸茶產業發展各具優勢,互補性強,定能實現共富雙贏。兩岸茶文化同根同源,加強交流,優勢互補,定能讓中華茶文化得到振興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