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都認為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其實這是從近現代工業的角度看。如果在古代農業社會,日本不僅稻作農業發達,也是礦產品出口國。不然,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怎么會有“黃金之國日本”的說法呢?并且寫到:“在日本島上,每個人都擁有無數的黃金,國王宮殿的屋頂是用純金蓋的,地板上鋪著的黃金也足有兩根手指的寬幅那么厚”。雖然這是夸張的傳聞,但在美洲新大陸的黃金涌向世界之前,日本是為數不多的黃金出口國。
據介紹,石見銀山從1526年開始是世界屈指可數的高產銀礦。尤其在十六世紀中后期,世界上流通的白銀中有三分之一來自石見銀山。它年產三十八噸,工人最多時達一萬五千人。中國明朝流通的白銀有相當部分來自日本。歐洲人更是把石見銀山看作是全世界最大的銀礦,以西班牙、葡萄牙為主的所謂“南蠻船”蜂擁而至,南蠻貿易非常活躍。
十六世紀大部分時間日本處于戰國時代,各諸侯都通過使用白銀做南蠻貿易,聚集財富。一時間,誰控制石見銀山,誰制霸天下。
在爭奪石見銀山的戰爭中,毛利家族獲勝。之后,毛利家族用手里的白銀進口大量軍事裝備,一舉統治了中國地區(由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組成),成為西日本最大的諸侯。其間,發揮巨大作用的是火繩槍,而彈藥的主要原料石硝是通過南蠻貿易獲得的。
織田信長想奪取石見銀山,沒來得及。豐臣秀吉也想獲取石見銀山,卻被毛利家族巧妙推脫,代價是為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提供了相當大的經費。最終是到了德川家康的時代,天下大勢已定,一度是反德川家康聯盟主力的毛利家族,才交出銀山,被消減領地后,換得以一藩國的身份延續家族血脈。而這一血脈也不得了,就是兩百多年后推翻德川幕府的主力長州藩。而且,明治維新后一直是日本政界的主要勢力,比如昔日的伊藤博文和現在的首相安倍晉三。
石見銀山到江戶時代后期就逐漸枯竭,到明治時期,主要是開采含銅物質,再后來是停止任何開采。隨著日本戰后經濟高速成長,這里已經成為旅游景點。據說,2007年石見銀山入選世界遺產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因為銀礦與周圍豐富的自然環境長期和諧共生。整個銀礦四周都被茂盛的山林覆蓋,蕩漾著神秘清爽的氣氛。大開發時代造成的環境破壞已經看不到一絲痕跡,留下的是古老的神社、寺廟,和作為文物保留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