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葉的傳統初精制加工,歷史上都是手工操作,工具多為篾制品,如水篩、焙籠、團箕、焙篩、揉、青架、簸。還有炒茶鐵鍋,焙窯等。
40年代,駐在武夷山的福建省示范茶場從日本引進少量揉茶機,但未能得到推廣。制作武夷茶一直停留在手工操作階段,仍然使用竹篾制工具。1954年由張天福設計的第一臺木質手推“五四”式雙動揉捻機,在崇安茶葉試驗場試用成功,同年制作夏茶期間,又仿制浙江木質手搖青機,經反復改進,于1957年開始在生產上使用。
1955年制造竹木結構的流水式滾筒搖青機,茶葉經多層次萎凋后推送烘房。同時,日本臼井式揉捻機投入制茶生產。
1958年崇安茶場建立福建省第一條熱風萎凋槽,同時使用雙列聯動式搖青機、四鍋聯軸式殺青機、解塊機,并從浙江引進51型自動烘干機。
60年代,正山小種紅茶的制作,由手工揉捻改為使用自己設計的水力鐵拐臂木桶揉捻機。1965年改用福鼎茶機廠生產的55型電動揉捻機。
70年代,崇安縣茶機具逐步增多,有安溪產的35、30型揉捻機,崇安產的40型揉捻機、振動槽、涼青斗,松溪產的懸臂式80殺青機、12型自動烘干機,浙江產的512、516等型號烘干機。
70年代末,隨著武夷茶葉產量的上升,初制武夷烏龍茶原有的“做青”機械已很難解決大批量生產的要求。經崇安農械廠同南平地區行署茶葉公司多次試驗、研制、反復改進,于80年代初制成烏龍綜合做青機,繼而生產90型、110型滾筒殺青機,解決大批量初制工 藝的難題。
80年代,崇安生產的大量綜合做青機和滾筒殺青機普遍在全縣各茶區推廣使用。縣茶葉局和鄉鎮各個茶葉收購站負責普及推廣工作。
80年代中期,由福建省電子研究中心、松溪電器廠、南平地區行署茶葉局和崇安縣科學委員會等單位共同研制成功的烏龍茶初制操作電腦程控儀投入使用。同時引進松溪、南平等茶機廠生產的臥式、立式脫水機。武夷茶葉生產加工制作從此實現半機械,半自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