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里,綠色已經不再是北方大地的主色調,漫天襲來的灰色淹沒了車窗外遠處的視野。一夜的顛簸后,濕潤的空氣取代了干燥的北方記憶,火車在駛過贛江后不久便扎進柔軟且附帶有南方特質的叢山中去。資溪這個被江西"老表們"描述為江西最小的縣城,就在蜿蜒于山間鐵路中的一個不經意的節點上。
資溪很小,一條街走不到多久就已經到頭。從小城可遠眺不遠處的大覺山,我們到達的時候正好趕上全國登山節閉幕式的活動,全國各地的登山愛好者正云集于此。小城與南方多數正在發展中的城鎮一樣,正努力改變自己的模樣。縣城邊上的菜地里一片繁忙的農忙景象,綠油油的蔬菜田蔓延至"包裹"著縣城的小山腳下。
資溪人的記憶中總是存在著紅色和面包的影子,紅色是因為這里曾是早期革命的根據地,共產黨人從這里走出大山。而面包被當地人稱為讓中國惟一認識資溪的一個起點,源于八九十年代退伍軍人將面包技術帶回家鄉,后又經資溪人帶著做面包的本事走遍大江南北。
白塔河靜靜流淌過小小的縣城,越過省界到達福建境內,一座殘缺的磚塔立于河畔,我問過很多人磚塔的來歷和年代,得到的答案卻往往出入很大,最后只好不再去和那磚塔較勁。我們在縣城里結識了來自浙江省頗具隱士風格的姚根富,在這里生活了幾年的他和我們一起很有興致地四處游走。
姚根富是個商人,最早來這里是因為看中了資溪的環境氣候。他說:再也找不到這么適宜種植白茶的地方了,來了就不想走,之后就買下百畝山林開始種植白茶,幾年后白茶竟也成了資溪的特產。姚根富的茶園山地在馬頭山邊,白茶每年只有三四月份的20多天"白化期",過了這時候,除去推廣自己的茶葉,大多數時間他是很閑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