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發展旅游,無疑要講歷史,講華夏值得自豪的歷史。眼前的茶馬古道就是歷史的見證,具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雙料價值。而我在贊賞此舉之余,心情也確有矛盾之處。如果說自然景觀基本上是由于天賜,而人文景觀的形成則來自于多種情況:有的是古代仁人杰士正氣浩然之舉乃至拋頭顱灑熱血之地……而有的則是帝王、貴胄甚至是權奸之類當時出于個人統治需要或享樂目的而建造的設施。當我們今天贊賞先人們不畏艱難、拓荒探進的積極精神的另一面,卻不能將斑駁的血痕和淚漬與這條萬險之路完全分開。在某種意義上,它是無奈的,而且是非公平的;有公眾的需要,也有少數人肥了自己;它是有很大價值的,但這價值的基座卻以無數人的慘重代價夯壘而成!
那么,還要憶苦思甜嗎?怎么說呢?肯定不必在臺子上一人訴眾人聽,但如出于正當的人性憶所當憶亦屬自然;甜,是肯有的,不然為什么今日的茶馬古道業已荒地而自然廢棄,而只剩下觀瞻和供人考證的價值?
世間本沒有路,正是因為有人走才有了路。這話是很對的,簡括而經典;但卻是這樣走出來的,卻真的不那么輕松哩。另外隨便舉例,如抗戰期間為打通大陸交通線緊急修筑的縝緬公路,本身就是一部無比艱危、萬苦難訴的歷史;另如解放初期相繼修通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有多少解放軍筑路戰士血染塌方的山石,在某種意義上,也可說是以生命鋪成的臥式豐碑。一句話,都不像流云那么輕松,細雨那么柔情。
我們再往前走,就是紫石關驛站舊址,目前正在大力整修,無論是修舊如舊也好,修舊如新也好,也無論是仿宋、仿明還是仿清,都使我感到了一種品古的悠悠情味;我恨不能坐在那臨窗的茶肆里,想像著如舊小說中描寫的那種中古情景。
且慢,一派士大夫的情調!當年那些“背子”們,縱然能在驛站住宿,充其量也只能吃上一頓湯菜泡冷饃,多數人恐怕連一碗豆腐也無錢消受,還能有心品味那種情調?
瞧,又憶苦思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