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茶具:“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
中國人喜歡吃喝,又懂得如何吃喝,并且從吃喝中得到某種審美情趣。因此,從古至今都有“美食配美器”之說。茶道也是如此,古今茶道講究色、香、味之外,還對茶具(如盛茶用具、煎水用具、選茶用具等),有不少講究,成為“茶道”的一個重要內容,歷代都有論述。陸羽《茶經》中對飲茶用具有專篇論述,列了24種之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就作過轉述:陸羽“說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儲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這24種茶具,即:風爐、jǔ@⑦、炭撾、火cè@⑧、鍑、交床、夾、紙囊、碾、羅合、則、水方、漉水囊、瓢、竹夾、鹺簋、熟盂、碗、畚、札、滌方、滓、方、巾、具列。宋以后,飲茶器具更加講究,不僅在功用、外觀、造型上要求嚴格,而且在質地上也由陶或瓷發展成為玉或金、銀器,“士大夫家有之,置幾案間,”相沿成風,日趨奢華。周密在《癸辛雜識》中說:
長沙茶具,精妙甲天下,每副用白金三百星,或五百星,凡茶之具悉備,外則以大縷銀合貯之。趙南仲丞相帥潭日,嘗以黃金千兩為之,以進上方。
唐宋時代茶具以黑釉茶盞為時尚,明清則多用白瓷和青花瓷。明代的白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胎白而致密,釉色光潤,具有“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磬,明如鐘”等優點,明人稱之為“填白”,陶瓷史上則稱為“甜白”。這種茶盞,造型穩重,比例均勻,當時又叫“壇盞”。又如明代以來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制茶壺、茶盞,最為后世人所鐘愛和推崇。清代,對茶具的講究達到高峰,《清稗類鈔》“飲食類”在“孝欽后飲茶”條下記載:
宮中茗碗,以黃金為托,白玉為碗。孝欽后飲茶,喜以金銀花少許入之,甚香。清皇宮中是如此,那么在貴族之家又是如何呢?《紅樓夢》反映了乾隆朝以前貴族家庭茶具的豪華。
《紅樓夢》中的賈府人口眾多,尊卑長幼有序,所以在飲茶上有嚴格的區別,這是不用細說的。這里討論茶具,看看這個貴族之家是如何情形:
(1)茶房與煮茶的用具。第54回寫賈府有專事供茶的茶房,有如清宮內務府的茶房了。有茶房,就有專供燒茶的茶爐等、送茶的茶壺等。
(2)一般茶具。小說中提到的“茶碗”、“蓋鐘”、“@⑩”、“筅”;端茶用的“茶盤”、“洋漆茶盤”、“填漆茶盤”;洗滌茶具用的“茶筅”;漱口用的“茶盂”;放置茶具用的“茶格子”。此外還有“茶奩”等。這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茶具,說不上奢華高貴,反應不出這個貴族之家的氣魄來。
(3)“品茶櫳翠庵”中的茶具。在《紅樓夢》第41回里除了煎茶用水用了一番心思外,那就要算寫茶具了。請看:
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了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然后眾人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接下一段文字寫得更細致,更有風趣:
又見妙玉另拿出兩只杯來。一個旁邊有一耳,杯上鐫著“斝瓟*[左分右包]”三個隸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年四月眉山蘇軾見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遞與寶釵。那一只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點犀*[天下加口下加皿]”。妙玉斟了一*[天下加口下加皿]與黛玉,仍將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綠玉斗來斟與寶玉。寶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兩個就用那樣古玩奇珍,我就是個俗器了。”妙玉道:“這是俗器?不是我說狂話,只怕你們家里未必的找出這么一個俗器來呢。”寶玉笑道:“俗話說‘隨鄉入鄉’,到了你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寶一概貶為俗器了。”妙玉聽如此說,十分歡喜,遂又尋出一只九曲十環一百二十節蟠虬整雕竹根的大盒出來,笑道:“就剩了這一個,你可吃的這一海?”
翻遍古今中外的茶具譜中,我們還找不到一件茶具可與妙玉所用的茶具相媲美。賈府是國公爺的后代,寶釵是皇商的后代,見識廣博,然而在妙玉面前論起茶具來,則是小巫見大巫了,顯得知識貧乏的很。有人考證妙玉是一位“金枝玉葉”,因某種原因才落到帶發修行的境地。這種“探佚”是否符合曹雪芹的本意我不敢遽論,但以這一回中妙玉論茶道,特別是論用水和拿出茶具看,確實出身不凡,絕非一般貴族出身的大家子弟可比,這一段隱秘,恐怕只有作者曹雪芹心里最為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