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僧居多,山高水好產新茶”,形象地說明佛教與茶有不解之緣。民間所謂“寺必有茶,僧必善茗”從另一側面說明寺廟的高僧對茶的研究和酷愛。我國最早種植茶樹的是西漢時期四川蒙山甘露寺僧人吳理真,被當地人稱為仙茶。此茶樹受蒙山之靈氣,茶葉芬香,成為貢品,唐天寶年間在此建立由皇帝御賜的茶園,名聲大震,已逾千年。“蒙山頂上茶”由此聞名于世,是佛教與茶最早的記載。佛教禪宗僧人主張禪靜養性,提倡坐禪,暮鼓晨鐘,天不明即起誦經念佛,稱為早課。白日均靜坐禪堂修行,時間一久,難免入困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腦。正因為茶是順應佛事活動之佳品,故天下僧人由此與茶有不解之緣,從種茶、制茶到品茶、詠茶,千百年來總結了一系列茶道文化。茶也是佛教僧人聯系世俗談天說地、論佛說人的特殊媒介品。
唐朝開元盛世時期,陸羽著中國第一本茶葉專著《茶經》。而他本人兩歲時便在寺院出家,耳聞目染,對寺院名茶產生濃厚的興趣。為研究茶的資源,陸羽還俗,走遍中國南方32個郡(400余縣),對茶的種植、制作、善飲、民俗做大量的調查研究,寫出了《茶經》,流傳千年。南宋時期,日本僧人慕名渡海來到中國,在100多座寺廟中了解中國茶及茶文化在民間的影響,后來榮西和尚將茶種帶回日本傳播,形成了日本的茶文化及其茶道,榮西和尚被日本國封為茶祖。
歷代官宦及文人對茶和佛教評價極高,有茶禪一味、茶僧一緣、茶寺一體之說,是十分確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