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坐在辦公室里的人,想不成為茶葉專家都不可能。我坐辦公室的時間不多,即使坐下來,也是手不離鍵盤,眼不離顯示屏。茶是要喝的,但很少有閑心來品,所以對茶的話題一直是敬而遠之,生怕有人一句話沖過來:“你也懂茶?”就像現在遍地經濟學家,你一開口談經濟,就有人笑話:“又來了一個經濟學家!”
可是茶館上過不少,而且每次上茶館都有歷險的感覺。我總結了幾種歷險記:一種是被劫持,一種是被拐騙,一種是被誘惑。劫持上茶館,經常發(fā)生在旅游途中,當然不是被恐怖分子劫持,而是被導游劫持。記得在九華山,導游千方百計阻止我們爬山,說是上山有兩萬個臺階,有人就算開了:如果1秒鐘1個臺階,那么1小時3600個臺階,兩萬個臺階需要6個小時,走上走下是不可能了,那么就順從導游的意思坐纜車吧。下山時有人不聽導游勸阻,執(zhí)意步行,結果發(fā)現只有3000個臺階。
導游為什么騙人?大家分析其目的有兩個:一是坐纜車有回扣,二是留出時間帶我們上茶館購物。果然,七拐八拐,把我們帶到一個賣“佛茶”的茶館。什么是佛茶?茶藝小姐解釋了一通,我們聽了一頭霧水。此前我們聽說過“茶禪相通,一茶一禪”的說法,但茶藝小姐卻把“佛茶”說成“開光”過的茶的意思。隨后是茶藝表演,竟然和茶館里的表演一模一樣。反正走走過場,又不是專業(yè)演員,不必苛求表演效果,其目的是推銷茶葉。既然喝了別人的茶,又觀看了表演,不買點茶葉,有點過意不去,就買一盒吧。
就這樣,我在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山等等名山都買過茶葉。旅游中舟車勞頓,能夠進茶館小歇,順便帶點茶葉回來本也不錯。但有些茶葉拿回來,家人和朋友喝過都說味道不怎么樣,當時品嘗明明味道不錯的,怎么回到家里就不行了?是不是像《聊齋》故事《嶗山道士》里說的在廟里可以穿墻而過,回到家就碰得頭破血流了。還有的茶葉明顯買貴了,比如從海南島買來了一盒(100克)苦丁茶,花了100元,同事喝過后說最多賣20元。
再說被拐騙。拐騙者是旅游景點的野導游。這些人看上去蠻樸實的,說是要帶我們去別人看不到的景點,收費也比導游低,“因為一個有證,一個無證”,可憐兮兮。早幾年,我就隨他們去過九溪喝茶、買茶葉。買來的茶葉不僅自己喝,也送人。等到自己喝過,發(fā)覺這種茶葉不適宜送人,已經悔之晚矣。后來我發(fā)覺,像這種被拐騙的人前赴后繼歷年都有,不由得不讓人欽佩拐騙者的本事。
最后說受誘惑。經常會接到一些電話:“請你喝茶!”是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打來的。上茶館本該是開心的事,在臨湖的茶館,可以眺望湖光山色;在山間的茶館,可以享受清風明月;在鬧市的茶館,味道稍差一些,但也可躲進小樓成一統。但麻煩出在“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請你喝茶的人多數并不是真心來和你暢敘友情,共度良辰,或者談古論今,吟風弄月,而往往是有什么麻煩事情,或公務、或商務、或私事,這樣茶的味道就品嘗不出了。你會感嘆:看來世上沒有世外桃源。
有朋友認為,這恰恰證明了茶館的雙重作用:休閑和交際。自古以來,茶館和酒肆都是都市里必不可少的風景。說是茶館歷險有點言過其實,要說歷險,人生處處有險可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