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從前茶葉剛傳到西方去的時候,那里的人不知道應該怎么吃,后來決定把一整袋茶葉倒進鍋里,加滿水煮沸,煮“熟”之后,棄去鍋中的水,將瀝干的茶葉輔以各種作料拌來吃。沒試過的人,縱然是品茶專家,大概也很難想象這樣的茶吃起來是什么味道。
這種特別的吃茶法總讓我想到目前的中學歷史教育。若說讀史可比品茶,那么中學的歷史教材無異于濾過的茶葉渣,可能還真的加進了作料。
西方學者的名言是: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的根本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人對外界事物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而中學歷史教材的編寫明顯拒絕對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其內容的最大特征是主題先行。隨手翻開我們的歷史教材,一段段的歷史敘述之前,標題總是最醒目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美國炮艦打開日本國門”,“帝國主義挑起世界大戰(zhàn)”......新編的《高中綜合專題講座》在這一點上尤其出眾。每每講到一個重要歷史事件時,一段文字的第一句話常常是總體評價,然后再談歷史事實。這種獨斷專行的寫作方式從根本上杜絕了學生對史實作出獨立思考的必要與可能,剩下的只是“理解”和“記憶”。換言之,我們的“飲茶方式”,只是灌輸與被灌輸。
即使做不到能力的培養(yǎng),退而求其次,歷史的敘述至少還可以使人充分了解事物的復雜性。但現行歷史教材對這一點似乎也在刻意回避——第二特征:它灌輸給學生的不是清醇可口的香茶,而是濾過的茶葉渣。上下五千年紛繁復雜的歷史,落實到我們的課本上總是極其簡單明了:公元**年,發(fā)生了**大事;公元**年,又發(fā)生了****大事。這些大事比起我們的現實生活,其單純程度幾近童話,沒有各角度各層面的枝節(jié)頭緒,只有一以貫之的清晰線索:原因;導火線;經過;結果;影響或意義。對這些事件的評價黑白分明,卑鄙者卑鄙,高尚者高尚,最復雜的也不過“一分為二”。長期接受這種教育的學生一旦真正接觸社會,其驚諤程度當不難想象。
推想起來,以這樣堅定的態(tài)度對歷史加以過濾,濾后留下的雖是茶葉渣,卻也應該是純正的茶葉渣。但我們在咀嚼這些葉子時,時不時地還會品出一些茶葉本身并不具備的一些味道,仿佛是添加的作料風味。諸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之前的歷史,我們的課本認真說明:當時北美殖民地已經在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框架上發(fā)展起來。但若當真去查查美國史的相關資料,就會發(fā)現這一時期連哈佛大學的學費還有人用實物交付——貨幣金融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何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為了證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理論,一定要讓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之前先發(fā)展好經濟,這樣削足適履的歷史解說方式,就象喝茶之前,先決定好茶應該是什么味道,品嘗之后如有不符,適當加入一部分作料來調味。
前些時候為了一個專業(yè)問題,我專門請教復旦的一位老師,他給了我很中肯的指導意見。欽佩之余,我忽然想問:“您知道歷史上‘新時代的里程碑’是什么嗎?”猶豫再三,話終于沒有出口。
我實在很擔心,這位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侃侃而談的學者,也會因為沒讀過我們的《高中綜合專題講座》歷史部分而被我難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