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縣湖南省株洲市屬縣, 湖南植茶歷史較早和農、 林、礦產資源較多的縣份。位于湘東武功山南側山間盆地。面積2500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 茶陵縣是我國目前縣級以上行政區劃地名中唯一有“茶”字的。“茶陵”地名歷史很悠久,遠在漢代就稱作茶陵了,元代時升縣為州。1913年后改縣。縣境山丘占70%,最高點太和仙海拔1404米。農業以稻谷生產為主,茶葉、油茶、苧麻、木材、楠竹等農林產品較多。 很有趣的是,這個唯一有“茶”字的縣州,在我國的文學史上,還有一個以此命名的壇流派,這就是有“茶”字而并無茶意的茶陵詩派。 茶陵詩派是我國明代成化、正德年間的詩歌流派。因該派首領李東陽為茶陵人,故而稱之。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官至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著有《懷麓堂集》。明代自成化以后,社會弊病已日見嚴重,臺閣體阿諛粉飾的文風已不容不變,于是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派詩人起而振興詩壇,以圖洗滌臺閣體單緩冗沓的風氣。李東陽立朝數十年,官居相位,喜獎掖后進,推舉才士,所以門生滿朝,以他為宗而赫然著名者有石□、邵寶、顧清、羅□、魯鐸、何孟春等。茶陵派一時成為詩壇主流。
茶陵詩派認為學詩應以唐為師,而效法唐詩則又在于音節、格調和用字。盡管他們作品的思想內容還是比較貧弱并頗多應酬題贈之類,但比臺閣體詩要深厚雄渾得多。茶陵詩派不滿于臺閣體,由于他自身仍較萎弱,未能開創詩壇新局面。倒是它的宗法唐詩的主張以及師古的創作傾向,成為前、后七子復古運動的先聲,也算是為后世留下了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