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茶,不單要注重形、色、香、味,同時還需配合一套合式的茶具.而茶具在中國歷史上也很長遠.茶種雖多,但茶具也不遑多讓!
茶具在外表不謹要有美態,也要陶土質素好才配襯得宜.而中國不少古代詩人在茗茶中常呤寫有關描繪茶具的詩,好像蘇東波的「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梅堯臣的「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內文都是贊揚茶具的優美.
自從陶器在石器時代出現,由最初粗糙的土陶,跟發展為敷釉的釉陶,后來陶商發現將燒陶的溫度提高,就可燒成瓷器.
自朝開始,瓷器已逐漸取代陶器茶具.而唐代更是飲茶之盛的時代,長安、洛陽等主要城都,茶鋪多,更促進生產茶具的?迅速發展,互相競爭.到了宋代,燒瓷技術大有提高,官、哥、汝、定、鈞五大名就是由此而.而且福建在宋代其間,斗茶風氣十分盛行,當時許多斗茶人士更多數認為建安所燒制的黑瓷茶具來斗茶最適當,所以在當時是十分著名.有"瓷都"之稱的景德鎮也是源于宋代開始.
明朝,把制綠茶技術大大改進,用「炒青」代替一向的「蒸青」,使品質大為提高.而令到茶具大放異彩的時代,首推當然是在清初,當時「景瓷」和「宜陶」最為盛行,其中茶具發展及創新兩方面,以三個時期最為繁榮,分別是康熙、雍正和干隆.不過,其實色形豐富及變化多端的要算是宜興紫砂茶具了,茶壺的形態,裝飾更是千姿百美,茶壺外身刻上詩詞花劃,倍添美術韻味.
到了現代,中國茶具更百花齊放,名省各鄉有自己的生產線,制瓷機器改進與工藝技巧,更大大提高創作空間,既保有傳統風格,也揉合現代的新意念,肯定了中國茶具在世界各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