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武夷巖茶的發端
西元1368年明朝建立,結束了蠻元在中原90余年的統治。同時明太祖朱元璋也開始了其長達31年的執政生涯。
話說明太祖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一生節儉。每天早餐只用一些蔬菜,外加一塊豆腐。團茶喝法極其講究,茶道當時一直是權貴階層浮華的體現,貢茶的制造又極費人力,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累。再加上明朝初立,為穩定統治,復蘇國力,急需需要休養生息。
于是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對貢茶制度進行改革,下詔“罷造龍團,改制散茶”。隨后武夷茶由蒸春團餅茶逐漸改為曬青、蒸青散茶,這被認為是現代武夷巖茶的發端。
“建寧府歲貢上供茶,聽茶戶采進,有司勿與。上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惟茶芽以進”
在明代以前我國各地出產的茶葉絕大部分都是蒸后壓制成餅或壓制成磚,有的還要加入龍腦香料、蜂蜜等調制味道,以中和茶葉中的苦澀味,做法很是講究。特別是作為貢茶的龍團鳳餅,更是極耗工時,傳聞最盛時制造一斤龍團要花費600茶工。可謂勞民傷財,奢靡至極。為此元代時期武夷山山民曾一度起義,搗毀御茶焙局。
洪武帝罷貢之后,御茶園逐漸廢弛,武夷制茶由官方轉入民間。武夷茶也由此進入一段短暫的發展期,后來由于武夷茶制茶成本昂貴,罷團之后技術也未能改進(蒸青綠茶苦味濃重),在西元1391—1557年期間武夷茶葉生產一度處于低迷狀態。
在武夷茶史的考證過程中,有些人將這一階段武夷茶業的低迷狀態歸罪于明太祖的貢茶改革,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扯談。明代雖然罷黜了建州的貢茶,但明代貿易發達,經濟繁榮,茶葉貿易更是空前繁盛。武夷茶業這一時期的衰落,原因完全是因為武夷茶區多山,采制困難,成本較其他茶區昂貴,再加上蒸青技術已無法滿足當時的發展需求。
罷貢雖然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山民的負擔,但也損害了地方士族的利益。正是這幫地方士族掌握著地方的話語權。明代實行海禁,政府專賣制度,政府壟斷對外貿易,更是讓士族和大商人階層深為痛恨,為此他們積極扶持后金蠻蒙、耶穌會、東瀛倭寇同明朝皇族進行了長達百年的斗爭。終于于西元1662年取得了成功,永歷十六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弒于昆明,明亡。后來清朝修明史時更是對明朝史料進行了大范圍的篡寫。這也為我們明代茶史地考證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第二階段武夷巖茶的雛形
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安徽歙縣松蘿茶問市,綠茶炒青工藝發明并走向成熟。
明末西元1610年左右,北方軍隊路過武夷桐木村,夜宿茶廠,睡在當天摘回的茶青上。第二天待軍隊走后茶葉已經發紅,山主不忍丟棄。于是組織茶工對茶葉進行搶救,匆忙搓揉后用松木烘干,制作。就這樣機緣巧合下誕生了最初的紅茶。
公元1660年左右,南明永立年間,崇安縣令殷應寅為改進武夷茶制作工藝,招安徽黃山僧人采用松蘿制法制作武夷茶,至此武夷巖茶初具雛形。這可謂武夷巖茶的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武夷巖茶的大成
武夷巖茶的第三階段,武夷茶在引進松蘿制法的基礎上,結合紅茶的發酵做法,經過反復的摸索改進,并最終于17世紀中后期(明末清初)形成了完整的巖茶制作工藝。即經過曬青-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焙火-揀剔一系列復雜工藝制作而成的半發酵紅邊綠茶。至此武夷巖茶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