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會神農時代
· 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之說,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
·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用。(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僮約》)
東漢(公元25--220年)
·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元220--265年)
·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南朝齊(公元479-502年)
· 《南齊書-武帝紀》記述在遺詔中要求以“餅、茶飲、干飯、果脯”代替牲祭。
南朝梁(公元502-557年)
· 《邛州先茶記》中記述南朝梁已有將“荼”字讀為“茶”音,但尚未將荼改用茶字。
隋(公元581--618年)
·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于是人們競相采之,并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唐(公元618--907年)
·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并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 唐代科舉時,朝廷為怯除應舉士人的疲乏,故送茶湯入試場,稱為“麒麟草”,因此飲茶風俗漸及于文人。
· 唐玄宗所撰《開元文字音義》(公元730年)首次出現“茶”字。
· 《封氏見聞記》中記述降魔大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 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納趙贊議,開始征收茶稅,但由于民怨,于興元元年(公元784年)終止。復于貞元九年(公元793年)準張滂所奏重課。
· 公元8世紀后(約公元760年后)陸羽《茶經》問世。
·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 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專門任命王涯為榷茶使,專責管理茶務。
· 唐武宗時“諸道置邸以收稅,謂之蹋地錢。”(語出《新唐書》食貨志)
·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記》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 建文二年(公元1191年),榮西禪師歸日本,將末茶傳去扶桑。
明(公元1368--1644年)
·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并轉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公元1644--1911年)
·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 康熙8年(1669年)印數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驅。
·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制,并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制作技術和方法。
· 1865年淡水海關公文記載82022公斤茶葉。為寶島正式茶葉輸出記錄。
· 1866年英商John Dodd來華收買茶葉。
· 1867年John Dodd于艋舺初設精制茶廠。
· 1869年John Dodd將2131擔烏龍茶首銷美國,并加以福爾摩沙茶的標記。
· 1873年臺灣將滯銷的烏龍茶運往福洲,首制包種茶外銷。
· 1885年福建安溪人王水錦、魏靜至南港大坑制作包種茶并傳授技術。
· 1889年劉銘傳成立“茶郊永和興”茶葉輔導機構,并附設“回春所”作為茶職介紹所。
·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