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茶禪一味”也是說茶道精神與禪學相通、相近,也并非說茶理即禪理。
禪宗主張“自心是佛”,無一物而能建立。即然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也不存在,除“心識”這外,天地宇宙一切皆無,填上一個“茶”,不是與禪宗本意相悖嗎?其實,一切宗教本來就是騙人的,真談到教義,不必過于認真。我們今人所重視的是宗教外衣后面所反映了思想、觀點有無可取之處。
禪宗的有無觀,與莊子的相對論十分相近,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得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所以,僧人們不只飲茶止睡,而且通過飲茶意境的創造,把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結合起來。在這方面,陸羽摯友僧人皎然作出了杰出貢獻。
皎然雖削發為僧,但愛作詩好飲茶,號稱“詩僧”,又是一個“茶僧”。他出身于沒落世家,幼年出家,專心學詩,曾作《詩式》五卷,推崇其十世祖謝靈運,中年參謁諸禪師,得“心地法門”,他是把禪學、詩學、儒學思想三位一體來理解的。“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 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碗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煩惱”。故意去破除煩惱,便不是佛心了。“靜心”、“自悟”是禪宗主旨。姣然把這一精神貫徹到中國茶道中。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與禪的思想是一致的。
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永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于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是“大徹大悟”。在茶中得以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所以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祥僧們在追求靜悟方面執著很多,所以中國“茶道”二字首選由禪僧提出。這樣,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調度。有人認為宋以后《百丈清規》中有了佛教茶儀的具體儀式規定從此才有“茶道”,其實,程式掩蓋了精神,便不是“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