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佛茶就產于九華山及其周邊地區,它是以地方茶樹良種優質鮮葉為原料,按照特定工藝加工而成的,其外形扁直呈佛手狀。
九華山位于長江下游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道場,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一座以佛教與茶文化為特色的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山勢雄峻,九座主峰均在海撥千米以上,秀出云表,清奇多姿。山中雨量充沛,清溪細流,涌泉飛瀑。林木蔥籠,雜花生樹。生態環境良好,茶樹資源豐富。
據明代嘉清《池州府志》和《九華山志》記載,相傳東晉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來九華山創建茅庵。隋文帝楊堅統一南北朝以后,九華山佛教開始興起。把唐隱士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所載,九華山佛教圣地的開創者為新羅僧人金喬覺,世稱“金地藏”。他于唐開元末(約719)渡海來華,至九子山(今九華山)中,宴然獨坐,苦行
修持,一方善信,悉皆宗仰。并且,他還從新羅帶來茶種,在九華山種植、繁衍。據《九華山志》記載,九華山茶中的“金地茶”即金地藏“自西域(誤,應為新羅)攜來”之種。隨著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發展,山上各大叢林寺院都有各自的莊田,寺院的僧尼過著農禪結合的生活,他們在佛事之余,從事農業生產,如種茶、種稻、種菜。其中,種茶是他們不可或缺的工作,所產茶葉用于供佛、自用、和待客,除精心招待飲食外,每日還提供“三茶兩點”。茶與佛事互相促進,香客品茶能領悟禪機、參悟佛理,僧尼參禪可飲茶以提神,藉茶以清修。
建國以后,經過土地革命,九華山寺院莊田絕大部分被分給農民,僧尼仍按農民標準分得土地和山林,他們依舊繼續著傳統的種茶飲的生活。1962年統計,全山寺院有茶地40畝,1997年,前山寺院有茶地56畝,后山有茶地、山場近400畝。至今,九華山各大叢林寺院仍保留有自己的茶園。故而,九華山茶事始于佛教,在九華山茶文化與佛教文化有著不可割舍的淵緣。九華山茶事后漸發展為僧俗共事茶業的局面。
迎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佛教名山九華山開始對外開放,掀起了旅游熱潮,帶動了佛山各項事業的空前發展,特別是以佛教為特色的旅游業和茶業的日益興旺。開放之前,在毛主席的“山區宜多多開辟茶園”的號召下,九華山及周邊山區大量開辟茶園,大力發展茶業。九華山也開始建立茶廠。
為了做佛山茶業文章,1983年至1986年間,由省科委立項,安徽農學院和九華山管理處共同承擔課題,在九華山茶廠大力協助下,完成了佛山歷史名茶的恢復研制工作,一度瀕臨失傳的佛山歷史名茶生產得以恢復和光大。這項課題的研究成果即佛山歷史名茶“東崖雀舌”“金地藏”和“九華毛峰”的重新現世,并分別制訂了各自生產標準。這項成果一直由九華山佛茶有限責任公司使用。
1992年元月,池州行署科委又下達了省重點研究項目“九華佛茶研制”及開發研究,該項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成果證書。池州名茶開發公司應韻推出九華佛茶系列品牌,共有四個品種,即“金地茶”“道僧天云”“西竺云霧”和“雙溪早芽”。九華山佛茶——恢復生產的歷史名茶“東崖雀舌”“金地藏”和“九華毛峰”經過九華山佛茶有限責任公司(前身是九華山茶廠)近二十年的發展與宣傳,現已成為比較知名的品牌,產品曾遠銷韓國、日本、泰國和香港等地。由于自然環境和土壤條件優越,以及生產工藝精湛獨特,九華佛茶品質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