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龍崗區有一個“坂田手造”一條街,這條街上不僅是傳播中國文明與傳統文化的活動場所,還是深圳的一張亮麗名片。
驅車來到坂田,一片現代化的城景呈現眼前,干凈寬敞的街道,處處高樓林立,街心公園中的老人、兒童怡然自樂,穿梭往來的車輛讓昔日的小村充滿了活力。
一座高大古樸的木制牌坊后面,就是“坂田手造”一條街。街兩邊是中西結合的建筑,青堂瓦舍的店鋪里,每一種產品都與“手造”息息相關,每一個工藝品背后都會敘述出一個故事。
“桐城小筑”招牌下是一片小店,門闊不過三四米,進門即上樓,左照右盼,豁然開朗:走廊上竹籬、藤蔓,如同進了農家小院;一排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讓人頓添喜氣;古樸典雅的多寶閣里是各式各樣的新茶。
“桐城小筑”的老板叫李艷,是安徽人,20多年前大學畢業,當過老師、銀行的部門主管,后來她辭去了工作,來深圳與愛人團聚,如今成了地道的深圳人。問起為何把茶做得這樣用心?李艷講起了桐城茶從坂田飛向世界的故事。
李艷的家鄉在安徽桐城黃甲鎮葛灣村,那里是大別山的支脈龍眠山的主峰。史載,明朝大司馬魯山公孫晉宦游時得到奇異茶籽,植于龍眠山之椒園,故名椒園茶。椒園茶又與顧渚、蒙頂并稱,選為明、清宮廷貢品,因其沖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皖志述略》記載:“此茶采摘于清明之后,選芽一、二葉,沖泡后芽葉似蘭花,并含野蘭花之清香。”明代宰相張廷玉稱贊,“色澄秋水,味比蘭花。”近代也有人發出“龍眠山上茶,紫來橋下水”的贊嘆。
可是二十多年前,由于沒有通往山外的路,每年茶農們只好挑著擔子到城里找銷路,往往是空手而歸。村里2000多口人守著茶山,看著一擔擔新茶霉爛,李艷也跟著著急,她把茶農的苦衷記掛在心里。“深圳的發展建設需要我們,幫助家鄉百姓走上致富的路子也是我的責任。”于是她和丈夫商量,租了冷庫,又拿出全部積蓄,每年清明節前就回到村里,第一年就收了1700多斤干茶,讓茶農們拿到了現金。
為了保證質量,李艷向茶農提出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用除草劑的要求,在每包、每盒上都設有標號,可追溯到每個茶農家里,找到每包茶葉生產的地塊,無論坡、溝、嶺、坎。龍眠山下的茶農們老老實實地種茶,精精細細地采制,因為他們深知,不講誠信將會付出多大的代價。農家肥成了家家戶戶的寶貝,人人都是防蟲、捉蟲的高手,采過茶后,任由雜草在茶畦間生長,秋天,將草除下就地掩埋,成了茶樹的最好肥料。
“妙心做尚茗,用德行菩提”是李艷的座右銘,正是本著這樣的信念,才成就了桐城茶葉的出品。她為龍眠山洼底的瓦井村修了一條3里長的小路,這條小路如同一條綠色的絲線,把100多口人的小村引向山外。李艷還投資了30多萬元,在人口集中的葛灣村建了制茶作坊,請來12位制茶能手,攤放、剔揀、殺青、理條、烘焙、整理等十多道工序,完全為手工制作。而充滿匠心的制茶過程,讓“坂田手造”的精神融入了桐城的片片茶葉當中。前年,為了資金周轉,李艷甚至不惜賣掉了深圳200多平方米的房子來支持發展桐城茶事業。如今,桐城的茶葉已銷往美國、德國、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葛灣村的茶農們昂首挺胸走上了致富道路,龍眠山的旅游事業也隨之發展起來。
李艷邊說邊為我們泡茶,水注沖進茶盞,細長的葉片在透明的高腳杯中,如無數小魚兒翻騰游戲,最后定格成一朵碧綠的菊花,淡雅爽滑,回甘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