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線路圖
本報訊 日前舉行的泉州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和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不少代表、委員不約而同的將焦點定格在“一帶一路”建設上。
“兩會”刮起陣陣“海風”
設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總部、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設“海絲”文化生態城市,發揮華僑華人優勢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海絲”先行區“質量泉州”元素……今年的兩會中,一個個建議下,“海風”勁吹,“一帶一路”建設成為焦點中的焦點。
市政協委員、民盟泉州市委員會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孫亞宏認為,應當把“海絲”文化確立為泉州的城市文化,并在此基礎上,設立中國第一個“海絲”文化生態保護區和“海絲”城市聯盟總部,促進“海絲”城市間的文化交流與經貿合作,提升泉州城市的國際知名度。
“在現有中國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基礎上,建設一座國家級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這一建議得到了多數代表、委員的認同。孫亞宏告訴記者,此舉有利于鞏固泉州在“海絲”文化科研領域上的領頭羊地位。
無獨有偶,廖皆明、林大利等委員也表示,要加快海絲策劃項目,構建發展的平臺,將陶瓷和生態等多樣文化納入海絲。廖皆明還建議近期內爭取由泉州牽頭編寫“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藍皮書,掌握“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話語權。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也是中國著名僑鄉。泉州人正是沿著“海絲”這條路走向世界,共有791萬泉州籍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0%僑居東南亞等“海絲”沿線國家。不少代表、委員也建議,應進一步發揮泉籍華僑華人優勢,吸引他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打造“海上新茶路”
安溪茶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符號之一。早在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起,安溪茶葉就作為一種重要商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近年來,借力“一帶一路”的商機,安溪加大鐵觀音對海絲沿線國家的出口力度,年出口逾萬噸,成為中國茶的一張世界名片。今年的兩會中,不少代表、委員也紛紛就繼續發揮安溪茶葉在海絲先行區建設中的作用建言獻策。
八馬茶業董事長王文禮建議,市政府應把鐵觀音茶文化納入全市“海絲”先行區建設規劃,并出臺扶持企業相關政策,加大對退茶還林、還耕和生態茶園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
“安溪的烏龍茶是當年海絲的重要商品,而茶文化因其包容的特性成為傳播中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臺盟泉州市委在《以鐵觀音茶文化打造21世紀泉州海上新茶路的提案》中建議,可通過推動鐵觀音茶制作技藝申遺,提升茶文化傳播影響力;借助孔子學院等文化推廣平臺,與具有中國地方特色的其他文化內容相結合,舉辦南海觀音禪茶文化節、海峽兩岸媽祖文化節等,從而加快鐵觀音品牌國際化步伐。
市委副書記、市長鄭新聰在我縣代表團分組討論時,對安溪鐵觀音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給予期待,他希望我縣能依托“海絲”先行區,做好鐵觀音茶文化宣傳和品牌建設,打造海上新茶路。(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