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黃山毛峰,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每年清明谷雨,選摘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而成。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于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鋒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
說到黃山毛峰茶的歷史,不可逾越的是黃山茶的歷史。黃山茶可追溯到1200年前的盛唐時代。歷經不斷發展,明代的黃山茶不僅在制作工藝上有很大提高,品種也日益增多,而且這時的黃山茶已獨具特色、名聲鵲起,黃山毛峰茶的雛形也基本形成。據成書于弘治十五年(1502)的《徽州府志·土產》記載,“近歲茶名細者有雀舌、蓮心、金芽,次者為下白、為走林、為羅公,又其次者為開園、為軟枝、為大號,名號殊而一。”這種由“雀舌”而知形狀、由“金芽”而知色澤,與“形如雀舌之狀、色如象牙而黃”的黃山毛峰極為相似。
話說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
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慨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黃山毛峰分特級和一、二、三級,特級黃山毛峰在清明前后采制,選用芽頭壯實茸毛多的制高檔茶。經過輕度攤放后進行高溫殺青、理條炒制、烘焙而制成。特級黃山毛峰形似雀舌,白毫顯露,色似象牙,魚葉金黃。沖泡后,湯色清澈,滋味鮮濃、醇厚、甘甜,葉底嫩黃,肥壯成朵。其中“魚葉金黃”和“色似象牙”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