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門縣地位皖南黃山西麓,有25個鄉鎮152個行政村。總人口18.6萬人,其中農村人口14.7萬人,占總人口的79%。全縣國土面積338.55萬畝,其中茶園面積14萬畝,林業面積292.6萬畝。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屬濕潤性季風氣候,2003年全縣茶葉總產3010.3噸,產值7386.6萬元。
一、祁門茶葉發展的優勢條件
1、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祁門縣地處江南山區,其氣候、土壤、地貌等條件都比較適宜茶樹生長:冬無嚴寒,春回暖早,有利茶葉的茶葉萌發;雨量充沛,霧多光照少,增強了茶葉的持嫩性;以紅黃壤為主的茶園土壤結構良好,肥力較高,有利于茶葉有益成分的合成;全縣82.4%森林覆蓋率使得祁門的生態環境極其優越,為高山名茶創造了有利條件。總之,祁門各項自然因子比較優越,而且各生態因子的組合協調,形成了祁門茶業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
2、豐富多樣的品種資源。
祁門縣擁有國家級和省級茶樹良種9個,其中有性系良種2個。祁門櫧葉種產量高、品質優、紅綠茶兼適制、抗寒性強,遍布全縣各地,從中選育的國家級良種有安徽1號、安徽3號、安徽7號和省級良種“仙寓早”。楊樹林種主要分布在鳧峰鄉,適制綠茶,從中選育了國家級良種楊樹783、鳧早2號和楊樹林781。此外,還有先后從外地引進的福新大白菜、福安大白菜、上梅洲、迎箱、烏木早等品種十余個。
3、底蘊深厚的茶史文化。
祁門產茶的歷史可上溯秦漢時期,至唐代,祁門茶葉已負盛名,到明末清初,祁門所產的安茶,暢銷兩廣和東南亞地區。1975年,祁門人胡云龍和黟縣人余干臣分別在祁門南鄉和兩鄉試制紅茶成功,創建了“祁紅”,因其品質超群,香高味醇,很快為世人所喜愛,成為了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一百多年來,“祁紅”兩獲世界金獎,被譽為“茶中英豪”、“群芳最”。建國后,祁紅最高年產量曾達3506噸。到上世紀90年代初,因茶葉消費格局變化,祁門開始調整茶類結構,大力發展名優綠茶生產,最終形成今天紅綠并舉的產業格局。在綠茶中,有著“屯綠之冠”美稱的“鳧綠”炒青,近年開發出的“黃山翠蘭”以及黃山毛峰是目前祁門綠茶當家茶類產品。
二、祁門茶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
近年來,祁門縣力抓培育龍頭、建設市場、發展基地三大要素,全力推進茶葉的產業化經營,茶業經濟呈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1、龍頭組織日益壯大。全縣現有茶葉加工企業120余家,其中茶葉精制廠15家,祁紅公司、鳧綠食品公司、華康、群芳最等一批加工企業已成長為集茶葉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龍頭企業,2003年組建了祁門紅茶協會,并組織實施了“祁紅振興計劃”,啟動了“祁門紅茶”證明商標的申報工作。
2、流通體系通暢發達。該縣投資4000多萬元興建的金東農特大市場于今年啟用,該市場可容2000多經營戶和1.5萬人在場交易,在今年春茶期間,金東茶市最高的交易量額分別超過150噸和100萬元。全縣8個茶葉交易額的年交易總額達到6000萬元。全縣有茶葉經紀人2000余人,其中營銷額萬元以上的大戶有620余人。
3、生產基地標準化。全縣14萬畝茶園全部通過了省級無公害論證,有0.77萬畝的茶園通過了歐盟BCS的有機茶基地認證。箬坑、胥嶺等地興建了100余畝的茶樹良種繁育基地,去年育苗600萬株,今年可達1000萬株。“鳧早2號”、“仙寓早”和楊樹林783等一批無性系良種得到廣泛推廣。制定了5個茶葉地方標準和技術加工規程,14個國家標準在生產中得以執行,建立了涵蓋生產、加工、銷售等全部環節的標準體系。
4、產業化經營模式多樣化。在“市場+農戶”和“公司+農戶”兩種基本的模式發展了“協會+農戶”、“能人大戶+協會+農戶”和“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等多種模式。鳧峰綠色食品開發公司聯合全鄉6個村茶葉初制廠,形成了“公司+初制廠+農戶”經營模式。還有祁門、箬坑等地引進江西德宇集團的技術,制作“得雨活茶”,建立了跨省“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聯接。
三、祁門茶業存在的問題
1、龍頭企業實力不強,牽動力弱。
全縣茶葉加工企業雖有120余家,但真正意義上的產業化龍頭企業并不多,多數企業沒有注冊商標,沒有穩定的終端銷售市場,沒有和農戶間建立較為緊密的產業鏈和利益鏈。作為“祁紅”生產的龍頭企業——祁門茶廠,由于諸多因素,內外交困,連年虧損。小路口茶廠、金字牌茶廠和“群芳最”等一批紅茶精加企業倒還紅紅火火,但規模偏小,年經營均在200萬元以下。全縣最大的綠茶加工企業鳧峰綠包良的開發公司,年經營也只有400萬元左右,其他的茶葉企業多數是從事毛茶加工和統茶銷售,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果不明顯。2、茶葉市場內長外短,營銷層次低。
在紅紅火火的茶葉交易市場中,多數是外地茶商或本地經紀人為外地茶商代為收購,有規模、有實氣的經營大戶不多,能形成自已的品牌幾乎沒有。另外與本地購銷兩旺管理有序的產地市場相對的是祁門在銷地市場上的開拓力度明顯不足,走出去的祁門茶葉大型推介活動鮮有所聞,各大中城市祁門茶葉的茶莊茶號更是難覓蹤影。
3、茶園基地發展緩慢,效益不高。
祁門現有茶園幾乎全部是上世紀80年中期以前發展的,全縣農業人口人均茶園不足一畝,茶園的總體素質較差,尚有40%的低產茶園。全縣茶園平均畝產僅23.3公斤,只有全國水平的55%和全省水平的75%;茶園畝效益580元也僅為全國平均水平27.5%;無性系茶園普級率只有7.1%,遠低于全國的21%和全省13%的水平。
4、茶葉制作水平較低,品質不佳。
目前在祁門茶葉市場占據半壁江山的篩網茶——黃山翠蘭,普遍存在香低味淡的問題,少數的還有“火腥煙味”。另外,千家萬戶的制茶賣茶模式存在著制作標準不一,技術水平差異較大的不足,少數農戶為趕時間趕快度,簡化制作工藝,烘干不足,降低了茶葉的品質,影響了名優茶的聲譽和經濟效益。近幾年,我縣茶葉市場的成交均價都在30元/公斤以下,低全省38元/公斤平均水平。與浙江等地相比,更是不到其平均價格的一半。
四、加速茶葉產業化發展的探討
當前來看,目前這種以市場為主導的產業化經營形式是符合現階段祁門茶業的要求,農民生產的茶葉基本都能賣出,茶葉加工企業也能獲得較為充足的原料收購。但從長遠著眼,這種較為單一的產業化體系經營層次較低,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而且茶產品轉化為茶商品和茶商品銷售環節的增加值很少,不利茶產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所以筆者認為:祁門的茶業產業化的方向是建立一個以市場、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茶葉經紀人等為帶動的主體多元化體系,發展一個紅綠茶并舉的格局。
1、經營模式探尋。
目前在綠茶生產上祁門形成的是千家萬戶分散的經營模式,它雖然有著規模過小、制茶標準難統一、成本較高等缺點,但它是祁門茶業的既成事實,也是市場物竟天擇的結果,有著符合當前生產水平的眾多優點,在短時間不可能改變這種現狀。因此,在發展中要立足這一實際,揚長避短,在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經營的基礎有計劃、有步驟發展集約化生產,目前有三種模式都可發展。一是以茶葉專業協會的形式把農戶聯合起來,提高制茶水平,統一茶葉質量標準;二是依靠加工企業的訂單成定點收購的形式聯合農戶,鼓勵企業學習和借鑒“江西德宇集團”做法和經驗,通過訂單和合約與茶農建立“三位一體”的經營體系;;三是鼓勵農戶建立生產互助組,發展茶葉聯合加工(初制)。
2、培育龍頭策略。
一是培育本地化的龍頭。先是把現有的企業做大,再者是招商引進龍頭企業,通過引進一些有實力、帶動強的茶葉企業,借外地產業化龍頭的技術、品牌和銷售渠道來豐富我們的茶類品種,提高茶葉的質量和產值。在條件成熟時可組建祁門茶葉集團公司,或是分組紅、綠茶集團,統一產品標準,集中市場開拓力量。二是培育茶葉經紀人。三依托外地的茶業龍頭發展茶業,把祁門茶業部分融入跨省、市、地區大循環中,發展一些為外地茶業企業提供毛茶和成品茶的基地。
3、茶葉品牌戰略。
當前祁門在茶葉品牌上的經營戰略應是“紅茶統(統一品牌)、綠茶多(多樣化)”。即:紅茶要統一到“祁紅”證明商標的旗下;綠茶實行名優茶品種多樣化。“祁紅”是百年歷史積淀的品牌,“祁紅證明商標”是祁門紅茶根正苗紅的證書,要盡快完成申報工作,品牌的形象要定位在有機、健康的理念上,特別是紅茶在幫助人體消化動物脂肪和減肥健美等保健功效要重點研究和大力宣傳,以此來擴大國內紅茶消費群體,如果實現了消費群的擴大必然會帶動“祁紅”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祁門綠茶品牌不多,由于歷史原因,“鳧綠”的品牌形象是大眾茶,不大可能作為整個祁門綠茶的主打品牌。“黃山翠蘭”唬頭不小卻幾乎沒有品牌效益,現在祁門的黃山翠蘭問題很多,下坡形勢不可逆轉。也就是說祁門沒有一個能代表祁門綠茶的品牌,不可能進行所謂的品牌整合。當務之急是開發名優茶新品種,加快名優茶生產發展,一要改革“黃山翠蘭”加工工藝,特別殺青工藝必須改進,提高“黃山翠蘭”內在品質。二是加大做形名優茶的開發力度,鼓勵茶葉企業開發參與名優茶新產品,發展一些諸如得雨活茶、龍井等扁形、針形名優茶生產。通過名優茶生產的發展來逐步培育綠茶品牌,爾后由市場出適合祁門的優秀茶類品種和品牌。
4、政府調控機制。
政府的調控手段應以政策引導和優化服務為主,制定些鼓勵產業發展政策和發展規劃,加強訂單和契約的履約監督,有效打擊和防范不公平競爭,加強科技、信息服務和產地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著重點應放在培育龍頭企業上,“抓加工帶兩頭”。此外在市場開拓上著重抓為企業和經紀人搭臺,由企業和經紀人唱主角,多舉辦茶文化和茶商品的推介活動;在基地的建設上以現有茶園低產改造和有機化發展為重點,適度發展1—2萬畝新茶園,特別是注重無性系良種和品種組合技術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