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葉從古至今都是云南思茅的傳統產業。本文認為,經過多年尤其是最近幾年的發展,思茅在茶葉產業上逐漸走上了一條城鄉結合、科技與經濟結合、開發與開放結合、農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建設規?;突貙I化的路子,茶葉產業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但是產業化程度依然很低,茶葉企業規模偏小。絕大部分處于初制所水平;技術水平低下,企業化經營程度有限;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聚集效應難以顯現。文章提出。促進思茅茶葉產業健康發展。必須實現三大轉變,即變資源優勢為資產優勢。變地域總量優勢為企業優勢。變產業優勢為集聚化優勢。
一、思茅茶產業發展現狀
從產業發展的程度看,茶葉產業鏈逐步延伸,產業規模不斷擴充,產業前向、后向和旁側關聯效應漸次顯現,思茅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但產業化程度比較低,對其他產業或工業行業的帶動力度不足,對地域經濟的牽引作用不強。
1.種植規??捎^,茶葉品種多樣。云南省茶園面積居全國之首,思茅在云南16個地州市中,面積、產量均位居第二。截止2004年底,全市茶園面積達102.7萬畝,茶葉總產量3萬噸,其中普洱茶8569噸,實現銷售收入1-4億元,占全市GDP的4.5%。全球47個品種和變種的茶樹,思茅有37個,是世界上茶種最為密集的地區,并有雪芽100號、景谷大白毫、長葉白毫等6個獨特品種。近年來,還引進了國內外地方優良群體種30個,國家級、省級無性系茶樹良種和材料35個,繁育無性系苗木10多個品種、2000多萬株,提供插穗條230多噸,成為全省良種繁育和推廣的重要基地。
普洱茶生產具有很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其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優良的云南大種茶、歷史名牌的效應和適宜種茶的大面積的土地資源以及向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等都是發展茶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2.涉茶農戶普遍,群眾基礎廣泛。思茅市10個縣區均為茶鄉,121個鄉鎮中共有116個鄉鎮種植茶樹,涉及20多萬農戶、106萬人,種茶農戶數和農業人口數均超過總數的50%以上。有初、精制茶葉加工所(廠)490多個,其中有10個精制和初精合一的茶葉加工廠,158個茶葉初制所,遍布思茅各地。
3.品牌意識提高,茶葉品牌增多。思茅生產6大類共100多個系列茶葉品種,有名優茶114個載入《中國名茶大觀》(1999年),其中,龍生牌是云南省十大茶葉品牌之一。近年來,先后有宮廷普洱茶、五一生態綠茶、報春白毫、高山雪芽、茶王茶、云霧綠茶、玉環綠茶、普洱茶蕊等9個品牌獲國際金獎;龍生翠茗、思茅雪蘭等27個品牌獲國家級金獎,有34個品牌獲部優獎,22個品牌獲省優獎,地區優質茶57個,10個名牌獲國家“綠色食品”稱號。…
4.營銷內涵深化,市場空間拓展。為宣傳推介茶產業發展,思茅市已成功舉辦七屆“中國普洱茶葉節”,為國內外茶企業、茶商、茶人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平臺,促進了政府、地區、企業、商旅之間的商貿往來和技術交流,并多次組團前往京、滬、穗等地參加茶葉博覽會、茶葉展銷會等活動。產品遠銷美、德、法、韓、日、馬來西亞等國以及京、滬、魯、粵、桂、湘、浙、川、甘等地區。企業的營銷活動活躍,翠云區龍生茶葉企業集團在北京、上海、昆明均設有銷售網點;瀾滄古茶有限公司、勐馬茶葉有限公司在廣東、廣西、甘肅、昆明均設有銷售網點。目前,思茅市在省內外設有銷售網點100多個,營銷人員300多人,產品暢銷。
5.技術服務增強,保障體系完整。全市有省級茶葉機械廠1個,省級茶樹良種場(普洱茶葉研究院)1個,縣級茶樹良種場2個;設茶學專業的中專學校1所,茶葉科研教學推廣機構12個,擁有茶葉專業科技人員266人,其中高中職人員64人,有中專以上學歷的茶葉科技人員600多人。
6.組織機構設置和管理趨于規范。2003年以來,思茅相繼成立茶城領導小組、思茅市茶產業發展辦公室、普洱茶研究院和思茅市茶協。從茶產業、茶文化、茶科技、城市品牌打造、宣傳推介等方面全方位實施中國茶城大品牌戰略。目前,中國茶城的城市建設已具雛形,茶文化氛圍開始呈現,茶產業通過調查研究、建立茶協、商品推介、信息服務等工作,為思茅市做大做優茶產業打下了良好基礎。在已制定發布《普洱茶加工技術與管理規范》(Q/SCQOl一2004)企業標準的基礎上,計劃再制定《思茅市普洱茶原料生產標準》和《思茅市普洱茶質量地方標準》?!镀斩璁a地環境條件》、《普洱茶栽培技術規范》、《普洱茶加工技術規程》等三項地方標準已審訂通過。此外,普洱茶的云南原產地保護也已提交認定。
7.產業政策出臺,促進力度加大。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云政發[2005]62號)文件,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云南建成全國產茶強省”的戰略目標,思茅市加快了茶產業發展的步伐,相繼出臺了《關于提升創新我區茶產業的意見》(思發[2003]8號)、建設《“中國茶城”大品牌戰略方案》(思發[2003]56號)和《思茅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茶產業的決定》(2005年6月28日)等文件。
8.投資熱點轉移,茶業發展受益。為了促進茶產業的創新提升,思茅市采取多項措施拓展融資渠道,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外商資本等各類社會資金投向茶產業。從2005年起,市政府從市級財政拿出部分資金,加上整合農、林、水、技改、以工代賑、科技等各部門項目資金,每年投入2000萬元作為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一部分作為當年茶產業發展的專項經費,一部分作為滾動資金和為龍頭企業貸款提供擔保、貼息。各縣(區):也安排一定的財政專項資金扶持茶產業,積極協調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對重點產茶區、茶葉龍頭企業:給予貸款支持。目前,思茅市茶葉企業中有省貼息扶持的省級龍頭企業8家;市級龍頭企業100家,市政府每年給予10萬一30萬的資金扶持。
二、思茅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思茅茶產業已有一定規模和基礎,具有做大做強的潛力,“中國茶城”也已初具雛形,茶城意識日益深入人心。但思茅茶業名優茶少,大宗茶多,存在產量低、價格低、質量差的“兩低一差”問題。相比較優越的生態條件和具有歷史積淀商業信譽的“普洱”品牌,既有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存在一些制約產業發展的因素,主要是產業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現在企業化、市場化以及集聚度不夠。可以說,思茅是“有茶葉、無茶業,有好茶、名牌少”。
1.茶葉企業規模偏小,絕大部分處于初制所水平。思茅市茶葉企業的主要特點,可以歸結為“小、散、亂”。2005年思茅市茶葉生產企業(廠、場、初制所)共500余家,其中茶葉初制所490多家,精制茶廠18家,年加工茶葉2萬多噸。從總體上看,這些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技術水平低,整個茶葉產業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具有一定規模(茶葉生產量在100噸以上,產值在300萬元以上)的企業共有60家,其中,產值上億元的僅1家,產值6000萬元1億元的有4家,產值4000萬元6000萬元的有3家。
2.技術水平較低,企業化經營程度有限。茶園基礎差,良種程度低,管理水平較低。就整個云南省來說,茶園畝均產茶39公斤,比全國水平低13.6公斤,只達到全國茶葉畝均產的70%和世界平均單產的54%。思茅畝均產43公斤,茶園單產江蘇省為57.14公斤、浙江省66公斤、福建省72公斤;云南省平均畝產值只有406元,比其他省區低300元左右,是目前全國乃至世界茶葉單位面積產出效益最低的地區之一,思茅平均畝產值35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低于西雙版納640元、保山420元的水平,與國內其他優勢地區更不能相比。…全國無性系良種茶園占茶園總面積的17%,發達省份浙江省達60%、福建省達90%,而思茅良種茶園產量僅占總產量的13%。名優茶產量低,價格更低,每公斤25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只是浙江省平均價格的1/3。思茅茶葉產品檔次較低,名優茶比重只占30%左右,普洱茶比重僅占25%左右。思茅茶葉平均銷售價格僅為每公斤13.8元。生產經營還是家庭式、作坊式的傳統小農經營方式。產品基本上停留在干家萬戶的小規模初加工水平上,以初級產品為主,品種雷同。多數企業靠生產、銷售普通毛茶維持經營,遠遠沒有達到對茶葉進行企業化經營的程度,生產零散,組織化程度較低,以自產自銷為主體進行“小農經濟型”的生產經營。
3.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聚集效應難以顯現。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化已經由人流延伸至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市場化的內涵也由場地架構逐步深入到管理機構、交易規則等方面。歷史上,思茅曾被譽為“東南亞陸路碼頭”,是銜接邊內貿易、商品交流的貨運中轉基地。但現在,思茅市市場化仍然局限于原料供應,而且市場交易無序,品牌雜亂。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大流通的矛盾非常突出,不能直接參與市場競爭。首先,思茅茶葉品種有上百個,但品牌多、亂、雜,茶葉品牌和品種數量遠遠大于茶葉生產企業,每個生產企業都有自己的12個品牌甚至更多。像浙江龍井、福建鐵觀音等高知名度、高市場占有率的知名品牌很少。近年來普洱茶熱銷,但市場競爭無序。
其次,思茅茶葉銷售內耗嚴重。這個產茶大市至今沒有一家能在產、供、銷各環節都占主導地位的龍頭企業,小規模的經營主體只顧短期利益,沒有長遠發展目標,缺乏行業自律,價格戰愈演愈烈。多數企業坐等收購商上門,大部分茶葉以供應原料方式銷售,造成思茅市茶葉原料大量外流進行再加工的狀況。
最后,企業管理體制不順,無序競爭突出。思茅茶葉由農業、外貿、經貿、生物資源開發創新等部門多頭管理。農業部門管生產,外貿部門管外銷,經貿部門管企業,生物資源創新部門管名優茶開發。政出多門,難以協調,管不好也管不了。在2003年8月才成立了專門的茶葉管理機構,但對茶葉產業工作只是“分管”而不是“專管”。
三、茶葉產業的特點及其
產業化發展的內涵界定
1.茶葉產業特點
(1)茶葉是富民產業。茶葉不僅古代歲歲入貢,而且今天仍是“衣食萬戶”的產業。思茅市種茶人數過半,每畝平均收入600元~700元。近年來茶園還是實施“云南省易地開發扶貧工程”的主要領域。但是在思茅乃至整個云南省,茶產業還處在“養民而難以富民”的尷尬境地。
(2)茶葉是稅源產業。培植穩固高效的稅源,是財力充裕的根本。如湖北省??悼h在2001年,人均茶葉收入450元,全縣茶稅達380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4.1%。茶葉富民且富財政,成為重要的稅源。相比較,思茅涉茶人口占50%以上,全市除了翠云區和普洱縣以外,都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收入捉襟見肘。
(3)茶葉是生態產業。茶葉依賴自然環境程度高,對自然生態破壞程度極低,對改善生態、美化環境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發展茶葉產業,與當前國家“天保工程”、退耕還林政策相吻合,可以獲得巨大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茶葉是文化產業。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源遠流長。世界茶文化方興未艾,日本把茶道奉為國禮,歐美等地茶文化日益興盛。思茅民族習俗多樣,茶文化內涵深廣。
(5)茶葉是朝陽產業。茶葉蘊含500多種有機化合物,具有養生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普洱茶的特殊功效更為世人所稱道。以茶葉為主的飲品、食品開發又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茶葉還是一種外向型產業,是一種重要出口商品,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對茶葉產業化規律的認識
(1)茶葉產業化的幾個核心概念。產業、產業鏈、產業組織、產業集群和產業化等是認識茶葉產業化規律的核心概念。產業是一個行業的總稱,產業鏈強調不同分工環節前后左右間的聯系結構,產業組織則強調形成產業內部相互聯系的企業主體作用,產業集群既包括產業間的聯系,還包括產業及其他相關機構如商會、協會、中介機構等之間的關系。產業鏈沒有空間集聚,但產業集群還強調空間的集聚;產業組織主要反映產業集中的程度,體現的是產業內企業壟斷程度的高低,與產業空間分布沒有直接關系,產業集群則側重于中小企業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集聚。
不管是產業鏈,還是產業組織,抑或是產業集群,都是作為產業發展的靜態結果,要形成一個產業還要經過一個產業化的能動過程。產業化的過程是把一定的地域性優勢通過企業化而轉化為產業優勢,因此企業化是實現產業化的基礎。要形成一定的產業優勢,還要進一步實現企業的聚集效應,因此如何協調同一產業內部不同企業間的相互關系是實現聚集效應的關鍵。這樣,我們提出產業化程度的提高要靠企業聚集程度的提高來實現,而聚集又是通過一定的區位和市場實現的,如何結合區位特點推進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就成為促進產業化的一項重要任務。
(2)茶葉產業化的內涵。茶葉產業化是一個新課題,學術界對其內涵與外延的探討尚未定論。這里可以把茶葉產業化理解為,以利益主體獲得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實現茶葉產業由傳統向現代的新型經營方式轉變,是茶產業經營方式的又一次創新,其目的在于把相互分割的產供銷、產加銷各環節重新連接起來,構成涵蓋茶葉再生產全過程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并構建產供銷一體化的營運體系。就其基本內容而言,茶葉產業化是指對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實行“農工商、產供銷一體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以茶農為基礎,以利益為紐帶,通過合同契約關系,把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經營者聯系起來,結合成為生產經營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使茶葉產業的發展擁有堅實的基礎。從基本運作方式看,以企業為龍頭,企業負責提供部分資金、良種、技術指導、產品銷售及信息服務等,由農戶進行茶樹的栽培,龍頭企業收集茶葉原料進行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加工,并利用優勢產品樹立良好品牌,通過一定的營銷網絡向市場銷售產品,實現產品增值,企業贏利,農民增收。
(3)茶葉產業化的兩個關鍵環節。
第一,通過企業化促進產業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既要借助企業實現資源優勢的轉化,也要依賴企業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還要借助產業組織形成產業優勢,因為產業演變的源頭在企業,路徑在于由企業內部分工向社會分工演化。此外,地域層面的產業優勢越來越取決于企業的能力,沒有企業實力的支撐,地域經濟的產業優勢也就是空的,企業的重要性引人關注。
第二,通過市場化實現區域產業集群優勢。因為市場化是資源稟賦價值轉化為資產形成能力的連接點,資產是能夠增殖的財富,其顯著的特點是運動和不斷轉化,而資源是一種自然稟賦,有待資本的介入實現增值;產業化要納入競爭的過程,隨著競爭的深入,市場化程度相應提高,再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發展,市場半徑擴大,范圍擴展,統一性增強,并延伸向域外市場。同時,產業化過程是資產與競爭過程的統一,競爭是企業主體參與下的行為,競爭過程就是產業的形成過程,在這個動態演變過程中,資本積聚和集中,企業的規模優勢和壟斷勢力也相應提高,資產在企業主導下形成,并以企業為載體。此外,產業集中與市場競爭的結合反映在地域空間上就形成地域經濟聚集優勢,其內涵是產業整合與地域集中的結合,是地區特色價值和產業價值鏈的結合。單純追求產業高級化或產業結構合理化并不能形成地域經濟聚集優勢,相反卻可能導致本地經濟優勢的扭曲和與其他地區經濟的重疊而相互排斥。
四、提升思茅茶葉產業化程度的思路及對策舉措
1.提升思茅茶產業化程度的基本思路思茅市茶葉產業的發展從產業價值鏈的角度來看,不論是縱向的由種植到加工再到包裝銷售的各個環節,還是橫向的相關產業問范圍經濟的聯系效應的各個層面,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如果把茶葉產業比喻為一個“杠桿”的話,構成產業鏈的有些環節還比較細弱,尤其是決定這一杠桿作用力的內部各個環節和層次間的運作機制還沒有形成,也就是產業化程度比較低,因此要撬動思茅茶葉產業這塊“大石”就顯得力不從心。據此,我們認為,首先要通過企業化加強產業鏈。思茅茶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以家庭作坊式加工為主要經營方式,僅局限在生產加工層面,還沒有發展到市場運作和企業化經營的程度。針對這樣的現實,要著力提高茶葉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實施聯合整合戰略,通過加強產業組織來做大做粗產業鏈條,促進產業化程度的提高;要通過集約化促進產業化,打通茶產業內部各環節各層次間的關系,體現聚合效應。結合思茅現實,要以市場化及營銷方式為主導,貫通茶葉產業價值增值鏈,通過市場集聚形成以中小企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化,把產業增值鏈與地域特點的商業價值相結合,體現聚集經濟的產業優勢。為此,需要實現三大轉變。
第一,變資源優勢為資產優勢。產業發展需要的是資產而不是資源,思茅茶葉產業之所以還處在養民而難以富民的狀態,原因是資金的積累和籌措不足,并沒有轉換為可以增值和擴展的資產,思茅豐富的茶葉資源需要借助資金來實現資產轉化。
第二,變地域總量優勢為企業優勢。產值總量與企業化支持背景下的產銷能力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量的加總,后者體現的則是競爭力的強弱。產業化的主體是企業,一個產業的形成是企業自主行為的結果。思茅市現在可以抓住“一人公司”設立的契機,大力發展和推進茶葉家庭化經營向企業化經營的轉變。
第三,變產業優勢為集聚化優勢。產業形成的途徑,可以是一個公司基礎上的分工演變,也可以是許多企業在某一產業領域內的集聚。結合思茅的茶產業狀況,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整合固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因勢利導地促進企業集聚或許更適應茶葉經營遍布各地的現實。產業集聚是在同一產業領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內在的有機聯系,核心是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導企業集聚,卻不是政府的拉郎配或是企業簡單地扎推,因此重要的是搭建市場化平臺。
2.提升思茅茶產業化程度的對策舉措
一是穩定和規范種植基地。打破板塊現狀,構筑帶狀格局。將現有茶園聯成一體,擴大茶園規模。對宜茶荒山進行高標準、高質量的墾種。大力引進優良品種,加強茶園科學管理,提高茶葉單產和品質。對古茶樹采取保護和轉產措施。
二是培育和加強企業化經營。按照因企制宜和因地制宜原則,采取多種形式,宜股則股,宜賣則賣,宜租則租,宜并則并,對茶園、龍頭企業進行民營化改造,搞活茶葉企業產權。打破地域、行業、所有制界線,通過市場化實現整合,統一名稱、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宣傳、統一出口、統一包裝,建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科研、流通、服務于一體,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集群式企業聯合體,提高抗風險的能力。
三是開拓和搭建市場化平臺。培育流通載體,實現茶暢其流。拓展國內國外市場,探索廣告營銷、節會營銷、網絡營銷、隊伍營銷等各種營銷形式。特別要注重思茅整體品牌的宣傳,把不同的品牌集中在同一品牌之下。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思茅專業茶葉貿易市場的功能,營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場環境,確保茶商的合法利益。
四是拓展融資渠道,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民間資本。為促進茶葉產業發展,思茅市采取了多項投融資措施,資金的投入大為增加,但這些資金畢竟有限。在自有資本不足的情況下,只有靠借貸來發展,但既有的融資體系又幾乎把家庭式茶坊和中小企業排除在外。為此,可采取設立“會員制、封閉型、反擔保、社區化、小額度、非盈利”擔保公司的做法,將政府信譽和銀行的市場行為鏈接在一起。所謂的“會員制、封閉型”是要想獲得擔保公司的擔保,企業就必須“入會”,成為擔保公司的股東。每家企業加入時,需要出一定額度的資金成為公司的股東。根據出資額,企業再向當地農村合作銀行申請貸款,而由擔保公司提供最高5倍于出資額的擔保。此外還可在入股擔保公司時附加諸如“發展潛力”和“聲譽”等條件。
五是引進和創新優良品種及加工工藝。培育科技載體,實現茶優其質。緊緊抓住消費者追求健康、綠色、有機、無公害的需求,改進原材料,革新茶工藝,設計新包裝。充分利用思茅地區茶葉有機含量高、病蟲害少等優勢,加快有機茶園建設,提高鮮葉的鮮嫩性和品質。大力引進先進制茶技術及茶葉加工設備,以機械制作為主,以手工操作為輔,實現制茶程序化、規范化。以良好的包裝形象取悅廣大消費者,積極探索把小包裝做成大產業。
六是延伸產業鏈提升集聚度。要真正使茶葉產業發展壯大,必須充分挖掘利用茶葉的價值和用途,拓展消費領域,積極向文化、旅游、城建等行業滲透。大力弘揚茶文化,加快挖掘整理思茅擁有的民族特色和獨立風格的茶文化,積極發展茶旅游,按照“一觀、二聞、三采、四炒、五品、六購”一條龍要求,營造良好環境,吸引游客參與,豐富旅游內涵,提高茶葉附加值。
七是扶持和完善中介機構。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加快茶葉產業化中介機構建設。加強對茶產業的組織領導,把茶產業的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目標責任狀,嚴格考核,加大對茶產業的扶持力度,圍繞茶產業搞好政策、科技投入等各項服務,營造全市上下齊抓共管、合力發展茶產業的濃厚氛圍。
八是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的質量管理和監督體系。要保證茶葉的質量,首先必須從管理人手。中國現有的茶葉質量評審制度不完善,下達到各省、區的茶葉品種標準千差萬別,未能徹底解決質量問題,尤其是在市場開放、“入世”沖擊下,僅僅依靠技術監督部門對茶葉進行監測已遠遠不夠,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勢在必行。要從質量等級檢測入手,盡快對茶葉生產采用“原產地保護”和“地域標志”等手段以防止質量下滑,同時大力提倡“抓好流通關,倡導茶葉專營、自營”,只要把住流通環節,種植和制作環節便會不管自嚴,也能有效地制止假冒偽劣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