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名山出好茶,地處梵凈山西麓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有著悠久的種茶歷史,有“中國名茶之鄉”美譽,茶產業成為了印江農業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7月初,宏源茶業的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有的忙著加工紅茶,有的忙著將加工好的茶葉進行分裝打包搬運上車……繼春茶生產后持續加工各類茶至十一月份。
該縣采取“龍頭企業+區域中心企業+小微企業”抱團發展合作模式,由作為龍頭企業的宏源公司負責資金籌集、產品標準制定及產品開發、包裝、銷售;區域中心企業負責標準的執行、技術指導、茶青收購、茶葉加工;小微企業負責散戶茶園流轉、茶園管護、茶青采摘和吸納農戶參與,推動印江茶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地標化發展。
據了解,全縣256家小作坊正快速整合資源、優化組合向中心企業靠攏。“通過抱團,我們融資了1.2億元,支持全縣21家區域中心企業。”貴州印江宏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法人王飛表示,作為龍頭企業,今年為區域中心企業提供了周轉資金4600多萬元,解決了企業在茶園基地管理、茶青收購、設備升級更新等過程中的資金周轉難題。
今年,貴州印江宏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打通兩個市場,線下在貴陽市觀山湖區設立“印江梵凈山茶”營銷中心,在北京豐臺區設立營運中心、朝陽區貴州大廈多彩貴州展示中心設立專柜,通過10家加盟連鎖實體門店和超市銷售茶產品;線上在梵凈云商平臺的基礎上,在京東、天貓、蘇寧易購等全國知名網商平臺開設旗艦店,有力拓寬了銷售渠道。“同時,我們與香港、河南等地多家貿易公司簽訂了9000萬元的出口貿易訂單,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我縣茶企業銷售難的問題。”王飛說。目前,統一收購的3萬斤翠峰已被訂購一空。
近年來,印江緊扣“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搶抓“生態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機遇,按照“五帶三園”合理布局茶產業,結合產業發展“八要素”要求,以“股份制龍頭企業+區域中心企業+微型企業”的組織方式,促進了茶產業基地、品牌、加工、質量、效益的同步提升,改變了以往重復建廠資源浪費的現象,破解了技術、品牌、包裝、市場等發展過程的瓶頸。
“專業人辦專業事兒,現在我們全縣的茶葉生產達到歷史上最好的水平,也是我們群眾收益最好的水平。”印江農業農村局茶產業中心副主任楊正軍介紹,印江通過技術培訓、斗茶比賽和茶事活動提高茶葉品質,進一步拓展了市場,增強產業抗風險能力,實現企業增效、群眾增收。
目前,印江以“梵凈山”冠名的地理標志性茶產品,融入了梵凈山生態、書法文化和長壽文化元素,為打造這個傳統品牌,建立了出口茶葉質量安全體系,對全縣茶葉的產前、產中、產后嚴格執行技術標準,將茶的色、香、味、形做到了極致。
來源:銅仁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