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黔茶文化經濟學
今天,作為“2009中國·貴陽避暑季”重要活動之一的南明“黔茶飄香·品茗健康”系列活動將正式拉開帷幕。該項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三年,與往屆不同的是,在參與茶葉產品展銷的百余家企業中,有很多來自“普洱茶”、“鐵觀音”等著名茶葉產地的外地茶企,還有一些則是國內大型茶飲料、茶器皿企業,如成都統一綠茶、江蘇宜興工藝廠等。南明區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些企業都是主動上門要求參展,不僅呈現出我省大型茶事活動的開放性,更有力證明了黔茶號召力和吸引力。
茶藝表演
采茶
品牌大整合 黔茶軍團闖市場
據了解,“黔茶飄香·品茗健康”系列活動也獲得了省內眾多茶葉企業負責人的一致追捧,他們指出雖然近年來,黔茶屢次斬獲全國茶業界權威性大獎,要論品質,貴州茶葉當之無愧為精品,但名聲僅限于業內,在消費者中的影響力并不大。
2008年,全國茶葉產值達450億元,貴州僅14億元,只有云南的10%左右。“貴州茶葉要大規模走向市場,還得在提升知名度、市場競爭力方面下功夫,‘黔茶飄香’活動的深層次意義在于,以一種嶄新的、強勢的整體形象出現在市民面前,讓他們領略到貴州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培養他們的黔茶文化自信,如果每一個貴州人都自覺地成為黔茶的義務宣傳員,引發的連鎖效應無法估量。以文化推動經濟已經是一個定律,就茶產業而言,文化營銷更是其重要一翼。”貴州黔風有機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明濤如是說。
明濤告訴記者,“‘西湖龍井’為什么一直是含金量最高的中國綠茶,每斤賣到5000元都會被瘋搶?浙江的茶商和我聊天,他們認為論品質,湄潭翠芽、都勻毛尖等貴州茶絕不遜色于龍井茶,說龍井茶光是賣文化就能賣到1000塊,曾經有三個古代皇帝寫過贊美西湖龍井茶的詩,如果按一首詩100元計算,三首加起來就是300塊,還有不計其數的文人雅士也曾詩詠龍井茶,如果按一首詩10元計算,超過1000元是絕對沒問題的。你們貴州茶要想賣得好,首先就要好好研究茶的‘文化經濟學’。”
振興黔茶運動 探索黔茶文化經濟學
其實,近年來貴州已經興起一場“振興黔茶運動”,從各級政府到茶葉企業,也都在不斷探索、琢磨著茶香背后的“文化經濟學”——
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從加大產業政策力度、傾注重金投入、擴大茶園基地規模建設、擴大加工規模、催生企業集團化、調整產品鏈深度、加速推廣和宣傳等七個方面全力扶持茶產業,被貴州茶企譽為鍛造黔茶的“天山七劍”。省農業廳副廳長胡繼承表示,從2007年起省級財政每年投入茶產業專項資金3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兩年來,政府投入的6000萬元茶葉專項資金,共吸引各類社會資金7。2億元投入貴州茶產業,對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資茶產業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與國內其他產茶區相比,每年3000萬元的茶葉專項扶持資金,不算是最多的,但在兩年之內,貴州省把茶園面積從100萬畝發展到200余萬畝,并且由政府出面組織貴州茶企聯手‘抱團出山’,聲勢浩大地出現在國內各大茶博會上,在全省形成發展茶產業的合力,這是不多見的。”
目前,全省已有湄潭等22個縣(市、區)出臺了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56個縣(市、區、特區)級財政共安排茶產業專項資金1。4億元。湄潭縣委書記田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1年,湄潭茶葉總產值僅為八九千萬元,到2008年,總產值達到3。5億元,綜合產值則高達7。5億元,每畝茶園農民可收入4000至8000元,相當于我省目前種植水平的3畝水稻、4畝玉米和2畝烤煙。但地方稅收卻變化不大,因為政府采取了“蓄水養魚”的方式,大力發展茶產業,打造了5萬平方公里的綠色產業園區,實行土地價格優惠、貸款全額貼息3年等扶持政策,該產業園區從投資軌道到技術設備等,在國內都屬一流水平。
借助區位優勢 培育茶產業發展空間
自身不產一片茶葉的貴陽市南明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舉辦茶文化系列活動,讓很多人都感到疑惑,“借助地處省會城市中心城區的區位優勢,培育以茶文化為基礎的和諧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城區,是我們的發展思路。”南明區區委書記夏鋼說,通過茶文化系列活動搭建的產銷平臺加強了南明區和省內湄潭、鳳崗、貴定、都勻等產茶區縣市的交流與溝通,有效輻射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進一步促進了南明乃至貴陽市對外經濟文化合作與交流,推進了茶產業的流通集散,使產銷緊密連接起來,為茶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更高、更全面、更寬闊的空間。
業內人士指出,其實貴州茶文化在全國占領了多個制高點,貴州茶產業要做大,得先做大貴州茶文化,一定要打好兩張牌。
其一是“生態文化牌”。
作為國內唯一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兼具的原生態茶區,貴州土壤主要為酸性,質地疏松、排水性好,有20個產茶縣的土壤富含硒、鋅、鍶等微量元素。因此黔茶具有內含物質豐富、香高馥郁、鮮爽醇厚、湯色明亮、經久耐泡的獨特品質。根據貴州省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檢測結果表明:貴州綠茶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分別為43。5%、3。5%、29。9%,水浸出物最低值高出國家標準8。6個百分點,同時也高出江蘇、浙江、安徽等產茶大省。
此外,貴州工業污染較小,森林覆蓋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多,生態環境良好,在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上具有明顯優勢。貴州適宜發展茶葉的土地面積有750萬畝左右,而目前全省茶園面積才200余萬畝,豐富的資源稟賦與茶產業發展現狀不相稱。按照《無公害茶產地環境條件》、《有機茶環境條件》和《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綱要》的要求,貴州省絕大部分茶區適宜發展無公害茶、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按無公害標準對貴州茶葉進行抽檢,合格率達100%。
其二是“歷史文化牌”。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民族民間茶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開迅指出,貴州是世界茶樹起源地和世界茶文化發祥地。早在100萬年前,貴州就是野生茶樹的生長地。1980年,貴州茶葉科技人員在晴隆縣和普安縣交界處發現了一粒茶籽化石,經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鑒定,確定為四球茶茶籽化石,僅次于第三紀地質層,距今已有100萬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唯一茶籽化石。
1000多年前,陸羽在《茶經》中論及茶葉產地時說:“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又說:“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這說明,早在唐代,貴州就不僅產茶,而且產好茶。由于貴州茶品質好,歷史上曾經形成過一批各具特色的“貢茶”。比如都勻毛尖茶、湄潭眉尖茶、貴定云霧茶、務川都濡月兔、普定朵貝茶、花溪趙司古貢茶等。全省現有各種類型的茶樹品種資源600余種,是我國保存茶樹品種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
“如果沒有文化支撐,茶葉是沒有生命力的,鮮明的民族特色是黔茶文化的精髓。”周開迅說,茶籽化石發現的地方是貴州世居少數民族最集中聚居地區,各民族同胞古樸勤勞,自古至今愛茶、嗜茶,因與外界隔阻,諸如世居民族茶字讀音、古老采制工藝技藝,原始茶食、茶菜、茶飲、茶俗及異彩紛呈的原生態茶文化,完好地保留至今;貴州農墾茶文化也極為豐富,比如上世紀90年代,湄潭賣了一臺坦克,它是二戰時期的文物,湄潭茶農將它改裝后當推土機使用。
此外,1939年,代表國民政府經濟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總公司的40余位國內知名的茶葉、昆蟲、農業、森林、特作等專家來湄潭,開始籌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級的茶葉科研生產機構——中央實驗茶場,由此推開了中國現代茶業的第一扇大門,使湄潭在10年時光里,一度成為中國現代茶葉的科研和種植推廣的中心之一,奠定了貴州在中國現代茶業和貴州當代茶業的歷史性地位和基礎性地位。同時,國民政府在選擇湄潭發展茶葉經濟,意在通過史迪威公路出口長期受國際社會青睞的茶葉,換回更多的槍支彈藥抗戰,可以說,貴州茶葉又是中華民族贏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功臣之一。也就在同一年,浙江大學大遷至湄潭,湄潭又匯集了竺可楨、蘇步青、王淦昌、貝時璋、談家禎等一大批學界精英,浙江大學與中央實驗茶場共同組建貴州省立實用職業學校,為貴州培養了上百名茶葉和蠶桑實用技術人才,后來由湄潭發端的“茶葉密植免耕技術”,引來“取經”的茶葉專家多達5萬人左右。這個技術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發明獎,現在全世界都在運用這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