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知識 /  禮儀之邦說茶禮

禮儀之邦說茶禮


    中國向未被稱為“禮儀之邦”。現代人一提起“禮”,便想起封建禮教、三綱五常。其實,儒家思想中的禮,不都是壞的。比如敬老愛幼,兄弟禮讓,尊師愛徒,便都沒有什么不好。人類社會是一架復雜無比的大機器,先轉那個把手,那個輪子,總要有個次序。中國人主張禮儀,便是主張互相節制、有秩序。茶使人清醒,所以在中國茶道中也吸收了“禮”的精神。南北朝時,茶已用于祭禮,唐以后歷代朝廷皆以茶薦社稷,條宗廟,以至朝廷進退應對之盛事,皆有茶禮。

  宋代宮廷茶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儀。朝廷春秋大宴皆有茶議。徽宗趙浩作有《文會圖》。無論從徽宗本身的地位或這幅畫表現的場景、內容都不可能是一般文人閑常茶會。圖的下方有四名詩者分待茶酒,茶在左,酒在右,看來條的地位還在酒之上。巨大的方案可環坐十二個位次。宴桌上有珍差、果品及六瓶插花。樹后石桌上有香爐與琴。整個宴會環境是在闊大的廳園之中,決不似同時期書齋捧茶,或劉松年《盧全烹茶圖》、錢選《玉川烹茶圖》那樣自在閑適。可見,這是禮儀性茶宴。當然,、比朝廷正式茶僅要靈活、自然,而較一般茗飲拘謹得多。由此可見,文人以茶為聚會儀式,或朝廷親自主持文上茶會已是經常舉動。所以,在《宋史·禮志》、《遼史·禮志》中,到處可見“行條”記載。《宋史》卷一百一十五《禮志》載,宋代諸王納妃,稱納彩禮為“敲門”,其禮品陳學、酒、彩帛之類外,還有“茗百斤”。這不是一種隨意的行為,而是必行的禮儀。

  自此以后,朝廷會試有茶禮,寺院有茶宴,民間結婚有茶禮,居家茗飲皆有禮儀制度。百丈以茶禮為叢林清修的必備禮儀。《家禮儀節》中,茶禮是重要內容。元代德輝《百大清規》中,十分具體地規定了出入茶寮的規矩。如何入蒙堂,如何掛牌點茶,如何焚香,如何問訊,主客坐位,點茶、起爐、收盞、獻茶,如何鳴板送點茶人……規定十分詳細。至于增堂點茶儀式,同樣有詳細規定。這可以說是影響撣宗茶禮的主要經典,但同樣也影響了世俗茶禮的發展。明人丘溶《家常禮節》更深刻影響民間茶禮,甚至影響到國外。如南朝鮮,至今家常禮節仍重茶禮。這些茶禮表面看被各階層、各思想流派所運用,但總的說,都是中國儒家“禮制”思想的產物。

  茶禮過于繁瑣,當然使人感到不勝其煩,但其中貫徹的精神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如唐代鼓勵文人奮進,向考場送“麒麟草”,清代表示尊重老人舉行“百臾宴”,民間婚禮夫妻行茶禮表示愛情的堅定、純潔……等等,都有一定積極意義。

  當然,茶禮中也有陳規陋俗,。舊北京有些官僚,不愿聽客人談話了便“端茶送客”,便是官場陋俗。

  但總的來說,茶禮所表達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愛、敬意與友誼。現代茶禮可以說把議程簡約化、活潑化,而“禮”的精神卻加強了。無論大型茶話會,或客來敬茶的“小禮”,都表現了中華民族好禮的精神。人世間還是多一些相互理解和尊重為好。

  最后,我們以盧全《走筆謝孟諫議穿新茶》詩,朱總結儒家的茶道精神。原詩日:

  日高文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儀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談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蜇出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瑕,光春抽出黃金芽。

  搞鮮格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容。

  至尊之余合五公,何事便道小人家。

  柴門反關送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繼,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湖,兩碗破孤悶。

  三碗授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南汗,生平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膚潰,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他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如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凡論條道者,皆好引此詩,但多取中間“七碗”之詞,舍去前后。而這樣一來,茶人諷諫的積極精神便丟了。盧全彼后人譽為茶之“亞圣”,不僅由于他以飽楊沫洋的筆墨描繪出飲茶的意境,而且特別強調了儒家的治世精神,是對唐代正式形成的中國茶文化精神的總結。

  這首詩,實際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軍將打門,諫議送茶寫起,表面看是用鋪陳的方法寫過程,但實際既包括禮儀精神,又包含倫序與諷諫。諫議送茶,已含“以茶交友”之意,是講條的對人際友誼的作用。“天于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又含了倫序。有的說從這里便開始諷諫,其實,以盧全這位封建文人說,先明倫序更符合他的思想。而“仁民暗結”,夸贊茶性“不奢”,又表達了儒家仁愛和養廉的精神。若說專以帝王、公侯與小民飲茶對比,也未免牽強。詩人首先以禮儀、倫序、友愛、仁,火點出飲茶宗旨,倒更符合其思想實際。

  中間當然是全詩精華。“一碗喉吻潤”,還只是物質效用。“兩碗破孤悶”,已經開始對精神發生作用了。三碗喝下去,神思敏捷,李白斗酒詩百篇,盧生卻三碗茶可得五千卷文字!四腕之時,人間的不平,心中的塊壘,都用茶澆開,正說明儒家茶人為天地立命的奮斗精神。待到五碗、六碗之時,便肌清神爽,而有得道通神之感。表面看,飲到最后似有離世之意,但實際上,真正關心人間疾苦的茶人是不可能飛上蓬萊仙山的。所以,筆鋒一轉,便到第三層意思,最后是想到茶農的巔崖之苦,請孟諫議轉達對億萬蒼生的關懷與問候。這里,才是真正的諷諫,是表達茶人“為生民立命”的精神。看來盧全被稱之為“亞圣”也是當之無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