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知識 /  茶 道

茶 道

      打開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幾乎每一頁都可以嗅到茶香。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于各兄弟民族的地理環境不同,歷史文化有別,生活習慣也會有差異,就是同一民族也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現象。但是在飲茶、嗜茶方面卻有共同的愛好,無論茶的飲用方法有什么不同,都是中華民族共同珍愛的。 
    如今,茶夷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里,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范圍,發展升華為一種優雅的文化藝能——茶道。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征。中國人為什么愛茶,因為,喝茶有益,喝茶有禮,喝茶有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兩個內容:一是備茶品飲之道,即備茶的技藝、規范和品飲方法;二是思想內涵。即通過飲茶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也可以說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把當時所倡導的道德和行為規范寓于飲茶的活動之中。這兩個基本點,在唐人陸羽 《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茶經》共十章。除四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講煮茶技藝、要領與規范的。“四之器”詳細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種器皿,包括規格、質地、結構、造型、紋飾、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講烤茶要領,選用燃料,鑒別水質,怎樣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華技巧;“六之飲”詳細規定了飲茶應該注意的9個問題,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三盞以及三人飲茶、五人飲茶和七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七之事”例舉歷史上飲茶典故與名人逸事;“九之略”講述在野外松間石上、清泉流水處和登山時在山洞里等不同場所進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圖”要求把《茶經》所寫的茶事活動繪成圖,掛在茶席一角,使參加者能在場看明白。對于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作者這里提出了“精行儉德”作為茶道思想內涵。也就是說,通過飲茶活動,陶冶情操,使自己成為具有美好的行為〖和儉樸、高尚道德的人。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到:“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詩中兩次提到了茶道一詞。此后,唐御史中丞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飲茶”一章又寫道:“有常伯熊者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從上述文獻可知:是《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釋皎然和封演賦予了“茶道”名稱。 
    《茶經》問世之后,相繼出現了多種茶文化專著,形成流派紛呈、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唐代蘇?0的《十六湯品》專門評論茶湯優劣;唐代張又新的《煎茶水記》和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槎音茶)則是評論煎茶用水優劣的專著;宋·蔡襄的《茶錄》和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記述了宋代茶道的發展情況和特點。從《大觀茶論》中可以看出,宋代不再用釜煎茶,而是將碾磨好的茶葉粉末直接放在碗內,把煮沸適度的水先灌進湯瓶,然后沖入茶碗,再用一種狀如小炊帚的竹制“茶筅”攪拌均勻,稱為“點茶”。《大觀茶論》對點茶技法做了精辟而詳盡的描述。值得一提的是:趙佶還把茶道精神概括為“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八個字。這些內容豐富深刻的茶道專著同明清時代的茶文獻一起,構成了舉世無雙的中華茶文化寶庫。 
    古代眾多的茶道專著,盡管年代不同,流派不同,在泡飲技藝上卻有一個共同點,即一切外部表現形式都是為反映茶的大自然美,反映茶的“鮮香甘醇”,絕非為表演而表演。因此中國茶道要求:(一)茶具必須清洗潔凈;(二)主張用輕清之水煎茶,有條件時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化水煎茶;(三)講求水沸適度。劉禹錫在一首煎茶詩中說:“驟雨松風入鼎來,白云滿盞花徘徊”。茶便煎好了。蘇東坡則更加形象地寫道:“蟹眼已過魚眼生,嗖嗖欲作松風鳴”(蟹眼形容水沸時的小氣泡,魚眼指隨后出現的大些的氣泡);(四)要求使用名貴優質茶具,并規定首先要將茶碗燙熱或烤熱,以便于茶湯香氣充分升揚。 
    為繼承和發揚中國茶文化中的優良傳統,北京茶葉學會和北京茶葉總公司在學習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組建了供內部進行茶文化交流的《北京茶道館》,以“儉、和、敬、美”為本館精神。“儉”儉樸,返樸歸真,提倡清茶一杯;“和”和平,祥和安定,和睦相處;“敬”尊敬,互敬互愛;“美”美好,提倡真善美。使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寓于茶道活動之中。 
    2.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鏈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 
    第一節 什么是茶道 
    茶道屬于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盡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么,什么是茶道呢? 
    一、日本對茶道的解釋 
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結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近幾百年來,在日本致力于茶道研究的人層出不窮,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近幾年才開始有學者給茶道下定義。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內核是禪。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十一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對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給茶道下定義,可難為了日本學者。 二、我國學者對茶道的解釋 
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響,“茶道”一詞從使用以來,歷代茶人都沒有給他下過一個準確的定義。直到近年對茶道見仁見智的解釋才熱鬧起來。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其實,給茶道下定義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茶道文化的本身特點正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同時,佛教也認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給茶道下一個定義,把茶道作為一個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時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過用心靈去悟道時產生的玄妙感覺。用心靈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水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清,白云明月露全真。”月之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第二節 中國茶道“四諦” 

    中國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樸實謙和,不重形式。飲茶也是這樣,不像日本茶道具有嚴格的儀式和濃厚的宗教色彩。但茶道畢竟不同于一般的飲茶。在中國飲茶分為兩類,一類是“混飲”,即在茶中加鹽、加糖、加奶或蔥、桔皮、薄荷、桂元、紅棗,根據個人的口味嗜好,愛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類是“清飲”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損茶本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又可分為四個層次。將茶當飲料解渴,大碗海喝,稱之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可稱之為“品茶”。如果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則可稱之為“茶藝”。而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參禪悟道,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這在世中國飲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藝,它不但講求表現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內涵。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內涵呢?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茍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于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準則。 

    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臺灣中華茶藝協會第二屆大會通過的茶藝基本精神是“ 清、敬、怡、真”臺灣教授吳振鐸解釋:“清”是指“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知恥。“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飲茶的真諦,在于啟發智慧與良知,詩人生活的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國大陸學者對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業界泰斗莊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莊老解釋為:“廉儉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3.“武夷山茶癡”林治先生認為“和、靜、怡、真”應作為中國茶道的四諦。因為,“和”是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 
    一、“和”中國這茶道哲學思想的核心 

    “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學理念。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實踐萬物皆有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大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真道。陸羽在《茶經》中對此論述的很明白。惜墨如金的陸羽不惜傭金二百五十個字來描述它設計的風爐。指出,風爐用鐵鑄從“金”;放置在地上從“土”;爐中燒的木炭從“木”木炭燃燒從“火”;風爐上煮的茶湯從“水”。煮茶的過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達到和諧平衡的過程。可見五行調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學基礎。 
儒家從“大和”的哲學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是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贊嘆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二、“靜”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澡雪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老子說:“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說:“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老子和莊子所啟示的“虛靜觀復法”是人們明心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悟道德的無上妙法。 

    道家的“虛靜觀復法”在中國的茶道中演化為“茶須靜品”的理論實踐。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寫道:“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徐禎卿《秋夜試茶》詩云: 

靜院涼生冷燭花,風吹翠竹月光華。 

悶來無伴傾云液,銅葉閑嘗字筍茶。 

梅妻鶴子的林逋在《嘗茶次寄越僧靈皎》的詩中云: 

白云南風雨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 

靜試卻如湖上雪,對嘗兼憶剡中人。 

詩中無一靜字,但意境卻幽極靜篤。 

    戴昺的《賞茶》詩: 

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 

綠陰天氣閑庭院,臥聽黃蜂報晚衙。 

連黃蜂飛動的聲音都清晰可聞,可見虛靜至極。“臥聽黃蜂報晚衙”真可與王維的“蟬噪林欲靜,鳥鳴山更幽”相比美。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升華凈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和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銅天地、思如風云,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我們常說:“禪茶一味”。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采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 

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 

宋代杜小山有詩云: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寫的是夜之靜。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是心之靜。 

    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回首頁 

    三、“怡”中國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 

    “怡”者和悅、愉快之意。 

    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歷史上王公貴族講茶道,他們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權勢,夸示富貴,附庸風雅。文人學士講茶道重在“茶之韻”,托物寄懷,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佛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參禪悟道,間性成佛。道家講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養生,保生盡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講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膩,滌煩解渴,享受人生。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在茶事活動中取得生理上的快感和精神上的暢適。 

    參與中國茶道,可撫琴歌舞,可吟詩作畫,可觀月賞花,可論經對弈,可獨對山水,亦可以翠娥捧甌,可潛心讀《易》,亦可置酒助興。儒生可“怡情悅性”,羽士可“怡情養生”,僧人可“怡然自得”。中國茶道的這種怡悅性,使得它有極廣泛的群眾基礎,這種怡悅性也正是中國茶道區別于強調“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標志之一。 回首頁 

    四、“真”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人不輕易言“道”,而一旦論道,則比執著于“道”,追求于“真”。“真”是中國茶道的起點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中國茶道在從事茶事時所講究的“真”,不僅包括茶應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掛的字畫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跡;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還包含了對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說話要真誠,新靜要真閑。茶是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認真,每一個環節都要求真。 

    中國茶道追求的“真”由三重含義。 

    1.追求道之真,即通過茶事活動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達到修身養性,品味人生之目的。 

    2.追求情之真,即通過品茗述懷,使茶友之間的真情得以發展,達到茶人之間互見真心的境界。 

    3.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無我的境界中去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達到“全性葆真”。 

    愛護生命,珍惜聲明,讓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暢適,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真實,做到“日日是好日”,這是中國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層次。 

    3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于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于唐、盛于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圣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后又于唐代詩僧皎燃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并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第一節 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于佛教的最初關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云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松一下自己緊繃的神經,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 

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 

愿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