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紅工夫,簡稱寧紅,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珍品之一,于江西省修水縣。修水在元代稱寧州,故名。
寧紅茶的主要產區包括修水、武寧、銅鼓等縣,該區植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已盛產茶葉了。據周靖民《“唐代茶葉產區”續編》載:“洪州豫章郡——今南昌市、高安、修水、武寧、永修一帶”均為茶葉產區。又載:“洪州雙井白芽,制造極精。”據宋代《建炎雜記》所記載的產地有雙井,雙井茶產于寧縣(今修水)。其時宋時所產“雙井茶”已名揚海內,譽滿朝綱,有“草茶第一”之稱,當時大文學家歐陽修曾有酬“雙井茶”詩云:“西江水清江石老,石山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早,雙開芽生先百草。白毛囊似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候家,一啜優須三日夸。”詩人黃庭堅以雙井茶送蘇東坡,也有詩說到:“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碾霏霞雪不如”。
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榮獲國家質量獎銀獎
修水紅茶的產生,始于清道光年間。《義寧州志》記載:“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寧紅茶名益著,種茶殆遍鄉村,制法有青茶、紅茶、烏龍白毫、茶磚各種。”又據清葉瑞延著《莼浦隨筆》中有關峒茶的一段記載:“按今峒茶名馳海外,茶有紅黑二種”云云。紅茶起自道光季年(1823年)江西估客收茶義寧州,因進峒(人名)“教以紅茶做作”。因當時修水縣屬“義寧州”,故所產紅茶,稱為“寧紅”。
“寧紅”最盛時期為清光緒十八到二十年(1892-1894)年,輸出量每年達三十萬箱,加上付茶總產達三十萬擔,修水占百分之八十,即達二十四萬擔,1904年寧紅主要產地為山口、漫江等,羅坤化開的“厚盛福”茶莊,所產的“白”字號太子茶,參加上海賽會,博得國內外茶商專家贊賞,每磅賣48兩銀子,銷五個國家,榮獲“茶蓋中華,介甲天下”的大匾。1919年同地莫雪珉開的茶行“怡和福”生產的太子茶“奇奇號”在上海出口,每磅賣24塊銀元,并獲1200塊銀元獎金,還授予“寧紅不到莊,茶葉不開箱”的獎狀。
榮獲《中國婦女兒童四十年》博覽會金獎
“寧紅”是我國獨特的傳統功夫茶之一。以其特有的風格而稱譽于世,素以條索緊結秀麗、金毫顯露、鋒苗挺拔、色澤烏潤、香高持久、葉底紅亮、滋味濃薄和鮮爽而馳名中外。正如《茶葉全書》作者威廉.烏克斯所述:“寧紅外形美麗緊結,色黑,水色鮮紅引入,在拼和中極有價值。”又說:“修水縣所產紅茶為名貴之拼和茶,外形灰色而有芽頭,條子緊密,湯色佳良”。
解放后,“寧紅”茶區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獲得很好的恢復和發展,面積由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二千多畝發展到六七萬畝,產量也由原來的一千多擔增加到三萬余擔,特別是1953年,中央外貿部大力支持下,“寧紅”進行了工藝改革,改原來的“熱發酵”為“濕發酵”,品質大大提高,一度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較高的售價,真是譽滿全球,深受海外飲茶者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