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山茶
徑山茶又名徑山香茗,為浙江省傳統歷史名茶之一。
徑山產茶品質優異。“茂錢唐者,以徑山稀,今天目遠勝徑山……,洞霄次徑山”(田藝蘅《煮泉小品》)。“欽師嘗手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他產,今徑山茶是也”。“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及進里山塢,出者多佳品,凌霄峰者尤不可多得。大約出自徑山四壁塢者色淡而味長,出自里山塢者色而味薄”(《繼余杭縣志》)。說明徑山產茶歷史悠久,始于唐朝開寺僧法欽,產于徑山四壁塢者品質較好,尤以凌霄峰之產品最佳。
徑山位于浙江省余杭、臨安交界處,有東西兩徑,東徑通余杭、臨安交界處,有東西兩徑,東徑通余杭,西徑連臨安的天目山,故又有“雙徑”之稱。徑山有凌霄、堆珠、鵬博、晏坐、御愛五大峰,茶樹多分布在峰谷的山坡中。這里群峰環抱,云罩霧濃,森蔭蔽日,日照短,晝夜溫差大,常年日照時數不到1800小時,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土壤肥沃,有機質含量2—4%,土層深厚,表土層24—40厘米,芽葉有效成分含量高,氨基酸含量為4760mg%,其中茶氨酸含量達1751mg%,高于一級杭炒青茶含量一倍左右,為徑山茶品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徑山茶采制技術考究,嫩采早摘是徑山采摘的特點。徑山茶以谷雨前采制品質為佳。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通常一公斤“特一”徑山茶需采6.2萬個左右的芽葉。
徑山茶屬烘青型綠茶。手工炒制,小鍋殺青,扇風散熱是徑山茶的加工特點。具體工藝分;鮮葉攤放、小鍋殺青、扇風攤涼、輕揉解決、初烘攤涼、文火烘干等幾道工序。
徑山泉水頗多,有龍井泉、金雞泉等,以龍井泉水泡茶最好。清代魏源《自天目徑山寺》云:“左泉右泉照石影,出谷入谷聆泉聲。遠石綠青近山碧,大泉鐘馨小泉琴。”宋代著名茶葉大師襄游徑山時“見泉甘白可愛,汲之煮茶”。據《臨安縣志》載,清代張京元品飲徑茶后贊道:“泉清茗香,灑然忘疲。”
徑山在唐、宋時為江南的旅游勝地,又是江南禪林之冠,日本佛教高僧曾來徑山研究佛教,他們回國時將徑山的茶籽、飲茶器皿和徑山寺內一種“茶宴”禮儀傳到日本。今天日本生產的本山茶(安培茶),就是當時圣一禪師從中國帶去的茶籽繁殖的。現在日本的“茶道”也是由徑山寺“茶宴”的一套禮儀逐漸發展而成的。可見,徑山的名山、香茗、名泉、古剎在歷史上是相當著名的。正如唐代詩人皇甫冉《送陸鴻漸山人天目采茶詩》中所說:“千峰待逋客,香茗復叢生,采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幽期山寺遠,野飲石泉清。寂寞燃燈夜,想思一馨聲”。
徑山茶條索纖細苗秀,芽峰顯露,色澤綠翠,香氣清幽,滋味鮮醇,湯色嫩綠瑩亮,葉底嫩勻明亮,經飲耐泡。清代金虞在《徑山采茶歌》中贊道:“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不如又徑加清絕,天然味色留煙霞”。
徑山茶自1978年恢復生產以來,在省、市名茶評比會中連續三年蟬聯冠軍,榮獲最佳名茶、全國名茶稱號,并獲得特別獎。
目前,徑山茶已初具規模,建立了名茶基地,年產量達1000公斤左右。產品銷往北京、南京、上海等各大中城市,還遠銷日本,受到消費者高度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