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知識 /  消失的福建著名綠茶

消失的福建著名綠茶

  喜歡喝茶,不可一日無此君,否則眉心就隱隱作痛,老喝茶的有茶癮,這話一點兒也不假。在閩南我還別具一格,喜歡喝綠茶,一出門就四下搜買各方的地產綠茶。我有一部陳宗懋教授主編的《中國茶經》,茶之百科應有盡有,按圖索驥,上江浙,去兩廣,游兩湖,還跑上云貴高原,總是索得好茶而歸,不亦樂乎。然而這一招在我們八閩大地卻屢戰屢敗,叫我好不懊惱,個中也留下了一片困惑。

  羅源縣的西部程洋鏡、長灣鏡等七個“境”(自然村)合建的山廟稱“七境堂”,地產綠茶稱“七境堂綠茶”,早在明朝就享有盛名,曾以“福建羅源元明綠”銷售京津,名噪一時。光緒年間發展迅速,進入顛峰狀態。后來漸漸衰敗,但至1940年代末期,天津的老茶莊尚有“七境綠”的招牌留存。1974年該茶在當地重新開發,并在西蘭、石壁下、院前、洪山等鄉得以發展。七境堂綠茶屬青型綠茶,采摘以一芽一葉為標準,與優質龍井的“一槍一旗”無異。經攤放、殺青、揉捻、合干四道工序,據稱該茶“成茶條索勻整壯實,湯色綠潤明亮,嫩香持久”。想來該茶十分誘人,令我特別期待。1990代初我到福安考察茶情,特意在羅源城關逗留,想買上幾包久違的地產名綠??上Ч淞藥讉€店家,對“七境堂綠茶”都一問三不知。我自力更生,在茶店茶攤細細尋找,滿目盡是安溪茶、福州花茶,哪有“七境堂”的蛛絲馬跡。我不死心,事后仍多方尋覓,后來終于聽說某店有羅源新開發的綠茶,我興致沖沖而去,才發現是羅源出產的“煎茶”,并打上了廈門茶葉進出口公司“海堤”的商標?!凹宀琛笔侨毡救讼埠玫木G茶品種,羅源茶業看來為出口創匯進行著新的努力。年前偶然在福州舉行的一個新世紀消費博覽會上發現了“七境堂綠茶”,是羅源西蘭鄉七鏡茶廠的簡裝袋茶,根本無人問津,我一氣買了四袋,令賣茶人受寵若驚,看來綠氣氤氳甘淳宜人的“七境堂”似乎在塵封中越發地鮮為人知了。其實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名茶都是中斷之后被重新開發的,如湖北的“仙人掌綠茶”,如今可是生機勃發,蒸蒸日上。但愿新世紀能給“七境堂”帶來新的生機。

  龍巖市新羅區的江山鄉,有三個產茶的山村——斜背、背洋和梅溪,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日照短,云霧多,在山垅兩旁,房前屋后,都種有零星的茶樹,在特殊的土壤和生態環境之中,茶樹的葉芽葉色鵝黃,每到春季,滿樹皆黃,該茶的茶葉中葉綠素含量低,而茶多酚含量高,加上獨特的雙鍋慢火炒制,多次過篩,形成茶葉特殊的艾香,濃厚的滋味和鮮橄欖似的回味。該茶取名“斜背茶”是因為斜背村海拔最高,位于萬山之顛。據稱“斜背茶在閩西早附盛名現已銷往廈門、廣東等地,并銷往新加坡等地,深受海外僑胞的嗜愛。”文字是1992年的文字,盡管辭典一類的書出現“現”的時態是不宜的。我作為廈門一直關注綠茶的消費者,對此多方打探,終歸一無所得,至少說明“斜背茶銷往廈門”數量小時間短。而1992年以后的八年間我六到龍巖,也始終未見“斜背茶”的任何信息。倒是在此前我作為廈門知青作家代表團的成員,曾在龍巖博物館張兆聲處和古田會議紀念館兩度品得地產上佳綠茶,可惜主人說不出茶的具體出處,只知是農貿市場的農民茶?,F在推估,很可能就是來自藏龍臥虎的斜背村。這些我在散文——《將軍綠》早有記述。眼下,無污染的“高山茶”在臺港澳和南中國沿海地區開始走俏,有臺商在九龍江的源頭——龍巖新羅城郊的云頂開發高山茶,種植、焙制和銷售一條龍,取名“云頂高山烏龍茶”系列,還影響了左山右山種植高山茶的浪潮,不知影響式微或暫時還于陷于默默無聞境地的“斜背茶”能否借機東山再起?

  與“九鏡堂”和“斜背茶”相比,“南安石亭綠”的名氣就更大了,歷史之悠久可以與“安溪鐵觀音”和“永春佛手”相媲美。石亭綠又名石亭茶,產于南安的九日山和蓮花峰一帶。蓮花峰上的石亭建于明朝建德元年(1506年)。相傳宋末延福寺僧人在蓮花峰發現茶樹,就加以培育,并采摘、焙制成茶為僧家之用。由于茶質佳,加上產于佛門古剎,故飲用者日增,石亭綠因而馳名。又據九日山留存的摩崖石刻稱,此茶已有近千年的歷史,發展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附近數十座山間均有農民普遍植茶,石亭綠成為泉州僑鄉饋贈親友的禮品,從此名聞海外。


  石亭綠的制作需經輕萎凋、殺青、初揉、復炒等八道工序,最終形成“三綠三香”的特點。三綠為“色澤銀灰帶綠、湯色清澈碧綠、葉底明翠潤綠”。而三香乃“蘭花香、綠豆香、杏仁香”。1952年石亭綠被農業部定為歷史悠久的名茶,1954年周恩來總理赴印尼參加“萬隆會議”,曾用石亭綠款待亞非各國友人和記者。

  1990代初我到南安市區,多家茶店中根本不見任何“石亭綠”的倩影,專業經營茶葉的南安茶老板們對“石亭綠”極為陌生。種植石亭綠的豐州鎮離泉州市區比較近,于是在泉州市區我也注意了一下,全是清一色的安溪茶,偶爾出售的綠茶,不是龍井,就是黃山云霧,壓根就沒有什么“石亭綠”。后來不久參加了一次《泉州晚報》的作者表彰會,恰好與南安來的李君同住一室,李君告之,石亭綠依然健在,只是產量很少,一般農家留著自用,余下的多被藥廠收購,拿去生產藥用的蓮花峰茶丸了。這兩個原因非但不能令我釋懷,反倒更加耿耿于懷。石亭綠再少也少不過“大紅袍”,只要有市場,就應該去發展它。

  有消息說,由于受綠茶可以防癌的刺激,香港寫字樓里開始出現綠茶熱,這是茶葉消費的晴雨表。福建茶業切莫讓烏龍茶一葉障目,振興福建名綠茶,無論從歷史的還是現實的,都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