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全國茶葉界頂級專家匯聚杭州,探討“浙江綠茶”品牌建設思路。專家們指出,盡管浙江茶葉產值、產量、茶園面積均居全國前列,但茶葉產業還是存在不少薄弱環節亟待解決。
【癥狀】“三多三少”現象困擾浙江茶葉品牌的成長:名茶多,名牌少;政府培育的公共品牌多,企業自主創新、自主運作的品牌少;出口茶葉貼牌多,自主品牌少。目前,全省有200多個茶葉品牌,僅遂昌一個縣就有16個,名聞天下的“西湖龍井”也有9個牌子。我省出口綠茶品牌達200余個,而自有品牌僅幾十個,茶葉品牌的散、亂、雜成為制約浙江綠茶發展的主要矛盾。
【處方】全力打造“浙江綠茶”大品牌。省農業廳副廳長朱志泉打了個比方:區域性公共品牌和重點龍頭企業品牌是“鋼筋”和“基石”,大批企業品牌則是“沙石”和“水泥”,只有兩者結合,才能共同建設“浙江綠茶”品牌大廈。“十一五”期間,我省將深化現有茶葉品牌整合,重點引導與支持“龍井茶”證明商標、“省十大名茶”等區域性品牌和“駱駝”等出口品牌建設,著力優化、培育出若干個重量級的“浙江綠茶”品牌軍團。
武義更香茶葉公司董事長俞學文建議,要逐步實現從政府運作品牌向行業協會、龍頭企業運作品牌過渡,增強品牌發展活力和品牌產品的市場擴張能力。
【癥狀】目前全省80%的大宗茶采摘、100%的名優茶采摘和25%的名優茶加工都依靠手工作業。大量的季節性勞動力短缺給生產安排帶來困難。同時,由于勞動力工資高帶來茶葉生產的高成本,已經影響到浙江綠茶的可持續發展。
【處方】加大科技攻關投入,擴大茶葉生產的機械化覆蓋率。到2010年,全省大宗茶機采率將達到50%,名優茶機制率達到80%。
全國供銷總社茶葉研究院院長毛志芳說,在茶機的研究上,我們與發達國家日本的差距不止20年。我們要對茶葉加工工藝技術參數進行系統研究,重點進行單機改進設計、聯裝作業和控制系統的研究,實現我省茶葉加工清潔化、連續化、現代化生產。
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楊亞軍呼吁,要加大優秀茶機的推廣力度。在杭科研單位近10年來共獲得茶葉方面專利110件,但轉化為生產力的屈指可數。建設茶葉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迫在眉睫。
【癥狀】市場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目前,我省茶葉產業的經營市場主體仍以中小企業和茶農為主,缺少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覆蓋面有限。全省茶農人均茶園面積僅2畝多,8200多家茶廠,每家每年平均加工茶葉僅17噸。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茶農增收難度大。
【處方】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建議,淘汰一批,扶持一批。使茶葉產業生產模式由“分散加工”向“集中加工”轉變,實現“茶農只管種茶,茶廠專門加工”。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梁月榮認為,要依靠科技投入,提高夏秋茶產值。一般夏秋茶一斤才賣幾塊錢,茶農采制積極性不高。如安吉白茶在春天15攝氏度左右時所產茶葉品質最好,但目前浙大培育出的新品種,在夏秋季都能產出高品質茶葉,拓展了茶農增收途徑。
專業合作組織是提高茶葉產業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的有效抓手。記者從省農業廳了解到,我省將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和行業協會,推動茶葉產業組織形式從“公司 農戶”的初級形式向“行業協會 龍頭企業 專業合作社 專業大戶”的“四位一體”高級形式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