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燒茶、烤茶。拉祜族習慣飲用的燒茶做法是將一芽五六葉的新梢采下后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黃,再放入茶罐中煮飲。 烤茶,拉祜語叫“臘扎奪”,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熱后,放入茶葉進行抖烤,待茶色焦黃時,即沖入開水煮。如茶汁過濃,可加入開水在鍋中煮半熟后,將茶葉取出置于竹筒內存放,飲用時,取出少許放在開水中煮片刻即飲用。這種茶水略有苦澀酸味,有解渴開胃的功能。
佤族的燒茶和擂茶。居住在云南省滄源、西盟、瀾滄的佤族,飲用的是獨具一格的燒茶,燒茶佤族語“枉臘”,是一種與烤茶相似,而又獨具一格的飲茶方法。首先用壺將泉水煮沸,另用一塊薄鐵板盛上茶葉放在火塘上燒烤,致茶色焦黃聞到茶香味后,將茶倒入開水壺內煮。這種茶水苦中有甜,焦中有香,正是東漢華陀《食論》中寫的苦茶久食益思意的感覺。這種飲茶方法流傳已久,現在佤族中仍保留這種飲茶習慣。 擂茶也是佤族的一種古老的飲茶方法。唐樊綽《蠻書》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南宋李石《續博物志》卷七也說:“茶出銀生城,即南詔所設‘開南銀生節度’區域,在今景東、景谷以南之地,產茶的銀生城界諸山,采無時,雜椒鹽烹而飲之。”這些記載實際上就是佤族飲用的擂茶。
怒族的鹽巴茶。鹽巴茶是怒江一帶怒族的一種較為普遍的飲茶方法。先將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燙,取一把青毛茶或掰一塊餅茶放入罐烤香,再將事先煨漲的開水加入罐中,至沸騰翻滾3-5分鐘后,去掉浮沫,將鹽巴塊放在瓦罐中涮幾下,并持罐搖動,使茶水環轉三五圈,再將茶汁倒入茶盅、茶盅中再加適量的開水稀釋,這種茶汁呈橙黃色,這樣邊煨邊飲,一直到小陶罐中茶味消失為止。剩下的茶葉渣用來喂馬、牛,以增進牲口食欲。由于地處高寒山區,蔬菜缺少,就常以喝茶代蔬菜。現在,怒族家里每人有一土陶罐。“苞谷粑粑鹽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形象地描述了怒族人圍坐在火塘邊,邊吃谷粑邊飲茶的生活情景。茶葉已成為怒族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每日必飲三次茶。“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打”已成為怒族的飲茶諺語。
傈僳族的油鹽茶。油鹽茶,傈僳語“華歐臘渣渣”,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飲茶方法。先用小土陶罐將茶烤至焦黃,加入開水,然后放入食用油相加,再加開水煮沸3-5分鐘。這種茶汁既能解除渴,又能充饑,別有風味。
藏族的酥油茶。居住在滇西北地區的藏族同胞,喜愛喝酥油茶,且成為生活必需品,這里流傳著“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之說。其做法先用大土陶罐或鍋將泉水煮漲,再把餅茶放在小土罐內烤至焦黃后加入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及鹽、雞蛋等,便使勁用木棒上下抽打,使酥油與茶汁和配料混合成漿狀,倒入碗中即可飲用。
愛伲人的土鍋茶。居住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愛伲人喜歡飲用土鍋茶,先用大土鍋將山泉水燒開后放進南糯山上特制的南糯白毫,約煮5-6分鐘后將茶水舀入竹制的茶盅內飲用。這種茶水清香可,回味無窮。
撒尼人的銅壺茶。居住在阿詩瑪的故鄉路南縣的撒尼人,喜歡飲用銅壺茶,即將泉水注入紫銅壺內燒開,加入茶煮后飲用。
回族的罐罐茶。居住曲靖、尋甸、馬龍等縣回族同胞喜歡飲用罐罐茶。這種茶茶汁十分濃烈,像烈酒一樣,有時還會醉人。
景頗族的鮮竹筒茶。居住在孔雀之鄉德宏州三臺山竹林中的景頗族,飲用“鮮竹筒茶”,先將山泉水裝入一根碗口粗的鮮竹筒內放在火塘的三腳架上燒開,再將茶投入竹筒內煮,然后飲用。
傣族的竹筒茶。居住在瀾滄江畔,孔雀之鄉,鳳尾竹下,竹樓之上的傣族,喜歡飲用竹筒茶,這種竹筒茶,即有竹子的青香,又有茶葉的芳香,非常可口。
布朗族和阿昌族的青竹茶。居住在勐海縣巴達鄉茶樹王所在地的布朗族和被稱為孔雀之鄉的德宏州阿昌族,喜歡飲用青竹茶,這種青竹茶、山泉水、鮮竹青香與茶香味融為一體,滋味十分濃烈。
德昂族的砂罐茶。居住在德宏州三臺山密林中的德昂族,喜歡飲用砂罐 茶,德昂族語“點壓雨”,先用大銅壺燒開山泉水后,用小砂罐,將茶烤至焦香,取銅壺沖入開水進行煮茶。這種茶水味道十分濃烈,能及時解除渴和消除疲勞。
昆明九道茶:昆明九道茶也稱迎客茶,是云南城鎮書香門第佳賓的一種飲茶方式。第一道為擇茶,就是將準備的各種名茶讓客人選用。第二道為溫杯(凈具),以開水沖洗紫砂茶壺、茶杯等,以達到清潔消毒的目的。第三道為投茶,將客人選好的茶適量投入紫砂壺內。第四道為沖泡,就是將初沸的開水沖入壺中,如條件允許,用初沸的泉水沖泡味道更佳,一般開水沖到壺的2/3處為宜。第五道溫茶,將茶壺加蓋五分鐘 ,使水浸出物充分溶于水中。第六道勻茶,即再次向壺內沖入開水,使茶水濃淡適宜。第七道斟茶,將壺中茶水從左至右分兩倒入杯中。第八道敬茶,由小輩雙手敬上,按長幼有序依次敬茶。第九道為喝茶,九道茶一般是先聞茶香以舒腦增加精神享受,再將茶水徐徐喝入口中細細品味,享受飲茶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