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仔,月燦燦,喊你下來食擂茶。
擂茶噴噴香,配老姜,老姜辣,配莙荙。莙荙咸,配菠菱,
菠菱淡,配莧菜梗,莧素梗里康康紅。楊梅樹上掛燈籠,掛燈籠……
這首《月光仔》是三明市將樂縣老少皆知的小調,作為擂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進入國家級的申報內容中。
6月7日上午,在將樂百花社區銀華巷17號,陳秀娣老人一邊哼著《月光仔》一邊給高考的孫子準備擂茶。一個擂缽,一根2尺長的木頭擂持,邊上放著七八盤擂茶的材料,金銀花、滿山白、薄荷、陳皮、枇杷葉等,都是清涼降火的。“天氣太熱了,要弄些清涼降火的擂茶給孫子喝。”陳秀娣老人說。
在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的擂缽內,先放點芝麻、陳皮和茶葉,隨著陳秀娣老人順時針的研磨,這些材料沒一會兒就變成粉狀。“這可比現在的電動料理器好用多了。”邊上的鄰居老吳說,家里的年輕人曾用料理機、豆漿機做擂茶,可都沒手工擂的好喝。
待茶葉和芝麻磨碎之后,老人才開始把其他材料依次放入研磨。“這叫添料。打底的材料都差不多,(添料)這個環節可以自由搭配。”83歲的鄰居伍阿婆也被喊來喝茶,她說,冬天就添些祛濕驅寒的,夏天就制點清涼解毒的擂茶。
所有材料擂好后,開始準備加水。“水太熱,會讓混合物結塊,水溫太低,會有生草味,”秀娣老人說,水開后放一會兒再加進去剛好,差不多90攝氏度左右。
擂茶出爐了,家里人到門口喊:“吃擂茶了,來啊!”把經過大門口的人都拉到家里喝。將樂縣博物館郜驊館長說,這叫“喊擂茶”,越熱鬧越好。六七月份喊擂茶的人就多了,考上大學、高中的,畢業找到工作的都喊擂茶。
很多地方的擂茶只在特殊日子出現或作為表演展示,而在將樂,它使用頻率極高,在當地非常流行,不需要人為干預保護,家家戶戶都是傳承人。
不光是習俗延續千年不斷,當地有關擂茶器具的燒造技術也延續至今。據福建博物院考古專家考證,將樂燒制擂茶用具的古窯址從唐五代一直延續到現代,沒有中斷,是全省唯一一個保存如此豐富燒制擂茶文物的地點,擂缽器具的樣式與現代也相差無幾。縣城附近使用傳統龍窯燒制技術的窯廠,窯火熊熊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