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人是由西南遷到西北的游牧民族。北方游牧民族有一個共同的飲食習慣,即喜歡喝茶,喝茯磚茶。這種茶,是用最粗陋的茶葉茶桿兒壓成的,講究的人,包括茶區的人,茶農,都不去喝??稍诒狈接文撩褡灏ū狈綕h族農民的眼中,這是最好的茶葉,比龍井碧螺春鐵觀音強得多。茯茶的色澤深,味道足,消化能力強,提神醒腦添力,好處很多。
宋朝人洪中孚說,“蕃部日飲酥酪,恃茶為命。”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熟,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賴于此。”
宋人說,西夏人恃茶為命。這里用的“恃”,不是“嗜”。喝茶不是一種愛好,一種癖好,而是生活的內容,生命的依憑。沒有了茶,即如沒有了鹽,正常的生活也難以維持和延續。
茶在西夏人那里,是比較奢侈的生活必需品。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西夏使臣說,“本界西北連接諸蕃,以茶數斤,可以博羊一只”。西夏人做轉手貿易,用茶發財,在西夏境內,想必茶葉也不會很便宜。畢竟那是從遙遠的地方運來的,而且由于經常受戰爭的影響,貿易時斷時續,回賜、歲賜之類也時斷時續。茶進不了西夏,價格會飛漲,百姓們會受苦。
西夏人恃茶,西北人祖祖輩輩也嗜茶恃茶。
我的家鄉在甘肅皋蘭,那里也曾是西夏故地。那里的人,多少有點錢的人,也喝茯茶,用小罐熬煮,稱之為罐罐茶。那茶是極苦的,但人們尤其男人老人喝得十二分香甜。小罐罐或破茶缸之類往煤爐柴爐上一座,加入茯茶雨水雪水,滿屋滿院滿村飄著的,是貧苦農民包括被十分尊敬的“貧下中農”的精神慰藉。
我家鄉的風俗,男人大喝其茶,女人一般不喝茶。年輕女人如果喝茶,會被笑話。原因呢,其實很簡單,因為人們太窮,茶只能留給長輩尤其長胡子的長輩喝,年輕人女人們則盡量不去享受這種奢侈品。在我家,我祖母也喝罐罐茶,那是因為,我祖母也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她勞累,需要用茶解困去乏,更是因為,我祖父去世得極早,我祖母在家里既是奶奶,也是爺爺,有資格喝茶。我祖母還喝過一段時間酥油茶,酥油是我父親在青海地質隊出野外到藏區,藏民朋友送的,或用茯茶換的。據說酥油茶能治咳嗽,所以我父親拿回家讓我祖母喝,期望能治好她的氣管炎。
罐罐茶我小時也喝,陪我奶奶喝。酥油茶喝沒喝過忘了,但吃過酥油炸的油餅。那時生活困難,只要是油是肉就感覺香。不像現在,聞見酥油味就難受。
在青海上中學時,去幫農民平田整地,或秋收,喝到了青海的茶。那茶,也是茯茶,顏色與我在甘肅喝的沒什么兩樣。第一次喝,第一口青海茶讓我吐了出來。為什么?因為太咸,那里面放了鹽。我以前喝過糖茶,好喝??珊塞}茶,聽都沒聽說過。青海人說,“茶里沒鹽淡如水”。西夏人茶里面放什么,不得而知。西夏的制糖業不發達,而西夏境內盛產青白鹽,那是他們出口貿易的主要商品,他們茶里放鹽,或部分西夏人茶里放鹽,極有可能。我接觸的青海人是青海湟源人,那里是河湟之地,曾經是西夏國的地盤。茶里放鹽是西夏流風余韻也未可知。
在西夏的榷場貿易中,“唯茶最為所欲之物”,宋朝商人經常將茶運到西北與西夏貿易,政府也以茶葉換取西夏的馬匹。
茶葉是宋與西夏的經濟紐帶,商業紐帶,也是情感紐帶。宋朝給西夏賜銀賜絹,也賜茶。因為茶,宋夏的聯系更為密切,也因為茶,漢族黨項族彼此的關聯度更為緊密,民族融合也多了種媒介。西夏人恃茶為命,這個習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