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西北地區食肉飲酪的少數民族,茶與糧是同等必需,有“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之說。古時戰爭,主力為騎兵,馬是戰場上決取勝負的重要條件。于是歷代統治者采取控制茶葉供應,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戰馬的茶馬交易,實行以茶治邊的政策。
唐肅宗李亨至傅元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6——758年),蒙古(回紇時期)驅馬市茶,開了茶馬交易的先河。
宋代茶政嚴厲,于成都、秦州(今甘肅天水)備置榷茶、買馬司。其后以提舉茶事兼理馬政,改稱都大提舉茶馬司。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復分為兩司。
元代廢止了宋代實行的茶馬政策。
到了明代,不僅恢復了宋朝的茶馬政策,而且變本加厲,把這項政策作為統治西北地區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間,上等馬一匹,最多只換茶120斤,平均每匹馬換不到40斤茶葉。
清代茶政執行松弛,私茶多,交易中則費茶多而獲馬少。到壅正帝胤禎十三年,官營茶馬交易制度停止。茶馬交易實施將近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