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產茶始見于唐代湖州人陸羽所作《茶經》,龍井茶約聞名于元明年間,有明代詩人高應冕《龍井試茶》為憑,詩云:天風吹醉客,乘興過山家,云泛龍沙水,春分石上花。茶新香更細,鼎小煮尤佳,若不烹松火,疑餐一片霞。
龍井茶最初起源于寺廟,其種、采、抄、品都有一番講究。
龍井茶多種植于靠山近水,晴能受到充分日照、雨又易于排水的酸性丘陵坡地上。春采、夏鋤、秋剪、冬肥,一點都耽誤不得,不然的話,人誤茶一季,茶誤人一年。龍井附近茶農一年柴米油鹽的開銷就靠一季春茶,除了春茶,另外夏秋兩季的茶,當地人都把它視作柴草。春茶共分四擋,清明前開始采頭春茶,稱“明前茶”,其茶嫩芽初迸,如同蓮心,就稱之為“蓮心”,這是珍品中的絕品。制作“蓮心”,一般要四斤以上的青葉(當地人稱“草子”)才能抄制一斤干茶,而一個熟練的采茶姑娘,每天最多只能采摘嫩芽十二兩。谷雨前采二春茶,又稱“雨前茶”,這時茶的芽柄已發一葉,其形似旗,茶芽捎長,其形如槍,故又稱之為“旗槍”。立夏之前采三春茶,這時茶芽旁一有附葉兩瓣,形似雀舌,所以也以“雀舌”相稱。四春茶則在三春茶后一月開始采摘,這時茶已成片,并附帶有茶梗,所以茶農也稱之為“梗片”,這種茶過去是茶農后代練技術用的。
制作綠茶一般都有采、晾、揉、抄、裝這幾道工藝,而龍井茶卻有自己的講究。首先是采摘茶葉不能掐,可能用拔更恰當一點,據說原先進貢皇上的茶葉,是茶鄉姑娘用雙唇采下來的,而掐下來的茶葉,其掐痕在制成茶葉后都去不掉;其次是晾,所謂晾就是剛采摘下來的茶葉得在陰涼處堆放上大半天,大約相當于機械加工的退火,也就是通過堆晾,褪掉茶葉里殘余的大部分剛性;揉也叫揉捻,是通過外力將茶葉的內部結構揉捻成人們希望的形狀,但龍井茶的制作卻在文火鐵鍋的條件下,把揉和抄兩道工藝合二為一了。龍井茶的形狀要求青葉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剛性,以便茶葉成型后還能看到部分青葉的原狀,因此就將揉捻工藝弱化了,即將抄分解成抄--晾--抄--晾--抄的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在完成了幾近繁瑣的制作過程之后,扁平、光滑、翠綠、整齊就成了龍井茶的經典造型。
說起品茶就復雜了,光茶水、茶具、茶湯、茶式、茶人、茶境就說不勝說。簡而言之吧,人間至味是清淡,明前茶最好用100度以下90度以上的水沖泡,杯子最好用透明玻璃杯,先倒水,后放茶葉,待茶葉充分舒展并沉入杯底后,就可以品嘗了。其過程一是看,看茶葉泡前和泡后的形狀是否符合茶形的規范;二是聞,聞茶葉泡前泡后的清香,以沒有煙火氣為上;三是品,一口茶分三次咽下,其中第三次最好漱口后再咽,以清氣上升,唇齒留香為佳。
龍井茶歷來以“獅、龍、云、虎”為上品,獅為獅峰;龍為龍井;云為云棲;虎為虎跑。此四處凡采用手工制作的龍井茶定名為西湖龍井;出此范圍且在杭州轄區之內所產的龍井茶,定名為杭州龍井;超越杭州且在浙江省范圍內所產的龍井茶,定名為浙江龍井;同理,浙江以外地區,凡采用龍井茶制作工藝且茶形扁平的都可定冠為龍井茶,比如四川龍井,江蘇龍井等等。
據說當年《昭明文選》的主編昭明太子就是隱居在天目山腰的太子庵里,外靠山泉水洗眸,內服茶湯療目,治愈了眼疾。如此看來,長飲青茶有清火明目的效果,但愿天下人都能常飲青茶,祝愿天下人都有一雙明明亮的眼睛。
子衿:補充
龍井茶這名字應該是出現在明朝,元代還每這名字。至于龍井這地方出茶,宋代就有的。以前紙醉問過龍井茶出現在何時,我還仔細考證了一通。兩年前的文章,也找不回來了。記得好象至少是正德以后。待查。
采茶不能掐,并不是龍井獨有的。掐出來的葉子,斷面容易被發酵,變紅。綠茶是不發酵的。臺灣包種,也是嚴格要求不能掐。
至于沖泡明前龍井,斷不能用超過90度的水,否則不僅茶葉燙老,帶腥氣悶氣,茶湯亦不明亮。一般是85-90度為好。稍差一些的龍井,可用90度。沖泡方法,我比較喜歡中投法。先倒1/3水,投入茶葉,片刻就有香氣飄出。這時的香是最好的。稍待半分鐘,再倒入另2/3的水。必須將杯子斜傾,令水沿壁流入,切不可直接沖以免傷了茶葉。倒滿水再放茶也行,只是香氣上差了點。
喝一口茶分三次下咽的說法,還是首次聽說。茶在口腔里,如何才能分成三次咽下去?想象不出來?!暗谌巫詈檬诤笤傺省保@就看不懂了。分明是一口茶的第三次,如何又去漱口?我所知的類似說法,是指工夫茶。因工夫茶一杯極小,傳統的喝法是分三口喝完一杯。潮州人喜歡3這個數字。工夫茶歷來是3個杯子(人多除外),喝茶最好是三個人,外出旅行也最好三人,所謂品字,也是3口呀。
龍井的商標問題,去年是有爭論到浙江有關部門。他們要求規定龍井茶是特指西湖附近所出之龍井,其它地區即使制法相同,也不得叫龍井。后來是輸了的。不過規定要區分西湖龍井,浙江龍井之類的。
再順便提一下,所謂“青茶”,是指烏龍茶,與綠茶相去甚遠。又如“清茶”,是臺灣特有品種,有輕度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