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搶抓市場及歷史雙重新機遇,已經成為擺在湖北茶人面前亟需認真思考和付諸實踐的課題。在楚茶產業調整結構、提升品質、開拓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之際,一月之內兩位省領導的“扶茶”舉動,無疑極大地鼓舞了全省六百萬茶人的信心。
2013年3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中,提到17世紀的“萬里茶道”,稱之為中俄兩國的世紀動脈。這讓楚茶一下子站到被世人關注的位置上,因為這條茶道,就是以漢口為起運點,以羊樓洞的湖北青磚茶為主要承運貨物。
2014年4月19日,赤壁市羊樓洞古鎮。省委書記李鴻忠,站在刻有“歐亞萬里茶道源頭”的石碑前,詳細詢問當年萬里茶道的行進路線、沿途驛站等情況。他要求,充分挖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做大做強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為我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提供硬支撐。要求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湖北歷史名茶的品牌知名度。
2014年5月23日,省委副書記張昌爾來到赤壁,要求咸寧市充分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在品牌營銷、產品研發、提升品質、做大規模上下功夫,重振湖北磚茶的輝煌,把茶產業打造成為千億產業。
一、產業新突破
2013年,湖北茶產業延續了幾年來快速增長的勢頭。全省茶園總面積達到437萬畝,茶葉總產量22.2萬噸,茶葉的農業產值達到百億元,綜合產值則超過350億元。在全國20多個產茶省中,上述指標分別位列第三、第四、第四,進一步鞏固了湖北產茶大省的地位。
同時,蓬勃發展的湖北茶產業,初步展現出其雄厚的產業基礎。其中包括:
四大優勢茶區形成。
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湖北初步形成了以鄂東大別山、鄂西南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以及鄂南幕阜山等四座茶山為主的優勢產區。四大產區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氣候、土壤、降雨量均適宜種茶。四大茶區的種茶歷史都非常悠久,茶葉產品獨具特色,商品化程度高。湖北“綠、紅、黑、白、黃、青”六大茶類齊全。綠茶、紅茶、黑茶的優勢非常明顯。
茶業產業化程度提高。
相對于普遍存在的茶企規模偏小而言,當前湖北省茶業產業化程度趨勢較好。目前,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4家,省級24家。13家企業年產值和年銷售額超過億元。通過ISO 9001:2000國家質量體系認證的企業超過40家,成立茶葉專業合作社300多家。“龍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正在成為一種常規的經營模式。茶葉深加工也有較大進展,茶多酚的提取和應用已經開發成功,并初步實現商品化。
農科教結合顯新成效。
武漢及湖北地區,高校、科研院所眾多,科研實力雄厚,“政、產、學、研、企”緊密互動,“十一五”以來,全省申請涉茶專利近200項。各茶區當地政府以及企業,都通過不同形式,與省內外的科研機構,簽訂了緊密的合作協議。目前,湖北茶樹品種的培植、茶產品加工,新產品研發,都處在國內比較領先的位置。在各方配合之下,湖北省地方“青磚茶”和“宜紅茶”的標準,近期即將通過有關部門發布實施。
茶文化活動層出不窮。
在楚茶文化的提煉與推廣中,各類茶事活動毫無疑問是重要的推手。在省級層面,去年12月,省農業廳組織了湖北首次“斗茶大賽”,以“魅力中國、茶香湖北”為主題,通過影像資料、歌舞藝術、茶藝等,來挖掘楚茶歷史文化;省農業廳和武漢市人民政府在漢口江灘隆重舉辦了重走“萬里茶路”啟動儀式暨“東方茶港”紀念碑立碑活動;今年4月,在北京舉辦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茶展上,近50家湖北品牌茶企首次抱團亮相,改變了以往全國性大展中,湖北茶企無規模、聲音弱的狀況。從全省各茶區來看,各類茶事活動層出不窮,如英山茶葉節、恩施富硒茶文化節、宜昌三峽茶文化節、十堰圣水茶文化節、鶴峰茶葉節、谷城鄉村旅游茶文化節等,既豐富當地百姓生活,也讓茶文化深入人心。
二、市場新空間
目前,全國茶產業發展正處在產業轉型調整的關鍵期,給楚茶的發展騰挪出巨大空間。
從產業環境來說,市場出現黃金窗口期。
國家有關宏觀調控政策和國際經濟環境收縮,壓縮了高端茶的發展空間。2013年,全國高檔茶的銷量減少,價格降幅達兩成。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夏濤說,國家有效的政策,讓茶葉市場回歸到理性狀態。產業的發展,必須要靠理性的消費,才有長久的生命力。
與浙江、福建、云南等茶產業發展較早、市場較為成熟的產茶地區相比,湖北的茶產業尚處在爬坡升級的階段。從整體價格來看,湖北茶產品的價格普遍處在中低水平。因此,受國家政策的影響較為有限。
相反,近期的產業調整,使得湖北茶產業的發展,獲得了新的機遇。新的經濟環境下,茶產業強調全民消費、平民消費,茶企應當將市場拓展的重心放在深入挖掘市場消費需求、提升產品品質、提高品牌影響、增加消費體驗上來。
從消費趨勢來看,歷史文化底蘊的楚茶前景可觀。
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社會消費形態的升級,茶產業已經進入全面整合升級階段,迎來加速增長的關鍵時期。茶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已經由農業拓展到歷史文化及生活領域。這意味著,茶歷史和文化底蘊都異常深厚的湖北,將迎來茶產業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可查證的多方史料顯示:清朝中葉之后,漢口作為東方茶港在俄羅斯及歐洲聲名鵲起,以漢口為起點的“萬里茶道”,與絲綢之路媲美,橫跨歐亞,繁盛兩個半世紀。“趙李橋”、“川”字、“長盛川”、“生甡川”、“昌生”等一大批著名商號,以赤壁羊樓洞古鎮為生產基地,開辟出“萬里茶道”。
此外,在湖北,值得挖掘的茶文化異常豐富。出生在湖北天門的茶圣陸羽,嘗百草而發現茶的神農氏,華夏民族的始祖炎帝,都是讓海內外華人共同矚目的歷史茶文化名人。
歷史還給湖北留下的一批知名楚茶品牌,包括“湖北青磚”、“宜紅”、“恩施玉露”以及“武當道茶”等。
三、楚茶新戰略
面對楚茶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種種挑戰,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既不要為已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更不應該為發展難度大而望而卻步。
要在科學、準確把握產業發展大環境以及未來趨勢的前提下,依托楚茶的各種資源和優勢,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戰略,整合各方資源,實現楚茶新的跨越。
以品種為基點,為楚茶發展奠定原料基礎。
好的品種是提升楚茶品質的需要,以青磚茶為例,選擇好的品種,可以降低茶葉中氟的含量;好的品種,可以大幅提高產量,是保障市場安全有效供給的需要;好的品種,是實現茶葉多元化開發,實現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需要。因此,在我省大力推薦茶葉標準園建設的過程中,要注重鄂茶1號、金觀音、黃觀音、鄂茶7號、鄂茶10號等茶樹良種的普及和推廣。
以品質為核心,夯實楚茶的本質和內涵。
品質建設要貫穿在整個茶葉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在種植環節,要大力推進標準茶園建設,不斷配套完善茶園基礎設施,開展標準茶園技術培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茶樹病蟲綜合防控技術,加強質量安全管理、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茶園。在加工環節,向集約化加工方向邁進,按照食品和無害化加工要求,積極開展茶葉加工廠環境和加工條件控制,對建廠環境、生產線和茶葉加工設備配備、制茶工藝、茶廠運行和生產管理進行規范,實現加工的潔凈化、自動化。
以品牌為抓手,實現楚茶大跨越。
品牌是搶占市場和提高茶產業附加值的關鍵。各級政府要加強引導,鼓勵企業堅持不懈地利用各種手段,包括大眾傳媒、各類會展、各類活動來提升楚茶品牌形象。
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
湖北青磚茶傳統市場包括內蒙、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俄羅斯和歐洲各國。在全國邊銷茶市場,一度占據85%的份額,而現在不足20%。湖北茶葉急需要“走出去”,通過策劃重走“萬里茶道”,請俄羅斯、蒙古及中亞客商來湖北采購楚茶等活動,在楚茶傳統市場,重塑楚茶的歷史品牌,重振萬里茶道的歷史輝煌,讓楚茶重新成為鏈接中亞歐的標志性商品。讓地處“萬里茶道”起點的湖北,有效融入中國與中亞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戰略中。可以說,目前是振興楚茶傳統品牌的最好時機。
讓地域“公共品牌”成長為全國品牌。
農產品企業由于自身基礎薄弱,發展早期,一般采取借用地域公共品牌的方式,來拓展市場。既要發揮出“公共品牌”對地域產品的銷售帶動作用,又避免公共品牌自身的一些缺陷,將有市場優勢的“公共品牌”,做強為全國品牌。爭取用三年時間,培育一兩個有國際影響力的楚茶品牌。
以資源整合為目標,鼓勵企業抱團發展。
近年來,在湖北茶產業拓展國內市場甚至全球市場過程中,各企業越來越意識到,單打獨斗,力量太薄弱,形不成氣候。整合茶葉資源、品牌資源,抱團出擊,成為全省各主要茶區的重要措施。各級政府要鼓勵這種由市場發展推動的資源整合行為,進一步給予相關的扶持和引導政策,讓分散的茶產業資源,能夠集合在強有力的市場主體旗下,變成實實在在的市場優勢。
以協同創新為依托,高起點制定楚茶產業戰略規劃。
依托武漢地區科研院所眾多的優勢,擬整合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智力資源,組建助推湖北茶產業發展的高級智庫,實現政、產、學、研、媒、銀、企的協同創新,這是楚茶發展另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第三方機構,長期跟蹤、調研全國乃至世界茶產業發展狀況,客觀、真實地預測產業發展趨勢,并以此作為制定湖北茶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以及相關支持政策的重要參考,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