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麓的五夫里是一個人杰地靈的人文古鎮。這里的水土孕育了胡安國、劉子翚、劉勉之等一大批理學碩儒,滋養了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接受并溶匯了佛家的佛性說,用蓮花的特性比喻為天賦的人性至善和清凈不染。他巧妙地吸取了佛教思想,用以完善理學人性道德論。“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漸漸成了理學的象征,愛蓮也由此成為凝聚理學源流的一種文化。從此,只要有理學浸染的地方皆有蓮花的普遍引種。作為“理學第二故鄉”的五夫里自然也不例外,并榮膺了一個極其相配的雅稱——“蓮花之鄉”。
按地緣劃分,五夫里的蓮花屬于建蓮脈系。建蓮原產地建寧,離武夷山僅200多公里,是中國傳統蓮鄉,從隋朝開始種植蓮子。建蓮果實先天露而成,粒大圓潤,色如凝脂,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這里蓮子之所以比較優質,是得益于此處獨特的兼具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和大陸性山地氣候的氣候特點,以及肥沃的土壤生態。《紅樓夢》第五十二回記載的“建蓮紅棗湯”的建蓮,就是產于建寧。武夷山和建寧氣候相當,土壤結構也無大異,良好的因緣使得建蓮在武夷山被廣泛引種,如今已經成為當地一個比較重要的土特產品。
十四歲的朱熹被托孤到武夷山五夫里后,便與蓮花結下了不解之緣,并有了時常品嘗建蓮美味的口福。據說在朱熹年少時,他母親常煮帶芯的蓮子給他吃,因為蓮子芯性寒味苦,一來可以降火,二來可以培養他吃苦耐勞的品格。但是,蓮子的苦澀并沒有讓朱熹對蓮子和蓮花產生好感。其母的良苦用心似乎破壞了蓮花在他心目中的美感,使得朱熹對以蓮花為象征的理學也產生了暫時的厭惡。也正是這種情況,讓他把身心轉向對佛教的信仰和探究。因為朱熹對佛教過于癡迷,與佛門弟子的交往十分廣泛,所以他的老師劉子翚深怕他因此出家,便以“不遠復”三字符告誡他要以功名為重,入世為方,迷途知返。但十七歲的朱熹在參加鄉貢時,還是以佛學禪宗的學說而被錄取的。“十八歲請舉,時從劉屏山,屏山意其必留心舉止,盡搜其篋,只《大慧語錄》一帙爾。”(摘自元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卷三)參加提舉考試時仍然讀佛教禪宗的書,足見朱熹當時對佛學的推崇程度。但因他學佛時間太短,悟佛不深,一生掙扎在天理和人欲之中,不得解脫,難得自在。
登第后,朱熹的母親開始煮去芯的蓮子湯給他吃,試圖讓他體味“先苦后甜”的人生滋味,同時也想以此教他做一個懂得“憶苦思甜”的人。直到這個時候,朱熹才猛然發現:蓮子原來是那么的香甜爽口!從此一改對蓮子的厭惡,對蓮子和蓮花產生了強烈的好感,也同時回到理學的道路上來。后來,朱熹在長期寓居的紫陽樓前的半畝方塘遍植蓮花,對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的仰慕之心更加熾熱,曾揮筆寫下了《愛蓮詩》:
聞道移根玉井旁,開花十丈是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為先生引興長。
正因為母親播種了“苦”的因才讓朱熹收獲了“甜”的果,也正因為朱熹年輕時有學佛悟道的因才結出了理學集儒、釋、道之大成的理學之果。此中,正是蓮花成就了這一歷史性的因緣果報。同時,蓮花蘊藏的因果不二的深刻佛理也得到了精辟的演繹和鮮活的印證。
佛教有一部《妙法蓮華經》,由于妙法極其深奧,所以又以“蓮花”來作比喻。經里說:“花有多種,非此花不足以當此喻。或狂花無果,如楊柳等,可喻外道,空修無益苦行,終無實證。或一花多果,如葫覬等。可喻凡夫,孝養父母,報在梵世,受種種樂。或多花一果,如桃李等。可喻聲聞,修三十七助道品,但證無學。或一花一果,如柿等。可喻緣覺,修一遠離行,亦得涅槃。或先果后花,如瓜等。可喻須陀洹,先證見道,卻后修道。或先花后果,如梅等。可喻權教菩薩,先藉緣修,生后真修。以上諸花,皆不足以喻妙法,唯蓮花,花果同時,處染常凈,方足以喻之。”所謂妙法,原本清靜,不受污染,佛性在迷,如蓮之在泥,終為清靜。以蓮花喻妙法,有三層深義:一是大凡植物,都是先開花后結果,而蓮花則是未開花時,已有果,花果同時俱有,以此來比喻妙法因果并存、因果不二。以此告誡眾生因中有過,果中有因,因果并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二是蓮花開時,果實顯現,比喻真如法相隨機無不顯露開示。三是蓮花花落時,果實就成熟了,比喻妄執消除,一切妙果無不圓滿具足。
這段經文以蓮花的開落來引喻佛法里的因緣果報,形象而又獨到。告訴我們因果關系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觀必然性,教化眾生只有遵循因果的規律才能悟得宇宙和生命的真相。佛家正是通過蓮花把深奧復雜的“因果關系”深入淺出地轉化成世間法,供世人參照踐行。所以在諸佛寺中,皆可看見蓮花池、諸佛菩薩的蓮花寶座,以及許多與蓮花有關的法物、法器。凡事都有成因,凡事也都有結果。古德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也包含著同樣的哲理,這和《因果經》說的“欲知過去因,見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看其現在因”如出一轍。
佛教認為,由因到果,存在時空的差異,這種時空條件就叫做“緣”,因此,因能順利結果,中間需要有重要因素——緣,所以佛教有“緣起”之說,有“三世因果”之說。三世指得是相對的時間差,佛教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去年、今年、明年,昨天、今天、明天,前世、今世、來世,都稱為三世。現在世的因果,是指自己做得事情自己看得見結果,好比短線投資。如叩鐘,即刻就能聽見聲音,如播谷,秋天就有收成,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過去世的因果,是指今生的遭遇往往是由前世造下的因而結成的果,好比繼承遺產,如史前文明,如世界遺產,如歷史文物,便是前人所創建的“因”而成了今人還可以繼續享用的“果”。未來世的因果,是指今生所做的事由于時間跨度大,有生之年看不見結果,好比留下遺產。“保持水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孫耕”、“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就很好地傳承了這樣的理念。因此,把握現在,就是把握未來,當下才是你未來一切的基礎(因)。
如果人人都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如果每一個人都象蓮花一樣在乎因果,遵循因果的規律,廣種善因,普結善果,那么,世間就成了一個永遠美麗的蓮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