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制茶工藝的復興?
喝茶技藝和形式的復興?
還是茶商業的復興?
任何形式的活動總有目的性,提倡古法的大多數是茶農和小茶商,因為沒有那個能力創新所以去追求傳統,沒有什么不好。提倡改良工藝的是有資本去實驗和尋求突破的,也沒有錯。
提倡喝茶時要追古的是賣鐵壺和茶具的,反正就是別人沒有的就是提倡的。
我覺得茶業復興最終目的就是茶商業的復興,是中國茶產業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小眾茶人和大規模工業化茶廠的結合互補,玩收藏古樹小眾的不要說大廠不懂茶,大廠不要想什么都做別拿資本欺負小茶商,中國茶業復興的最終就是全世界認可中國茶,有經濟實力的能夠真實的不去忽悠的喝珍稀茶,老百姓能喝到便宜安全的中國的立頓,那個時候茶業就算復興了吧。
茶業復興小伙伴們和茶館聯盟的各位前段時間聽到一個說法。茶,在發酵的過程中。在合理的環境下,會產生茶黃素。茶湯橙黃,琥珀。茶黃素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對人體有益的成份。有抗癌防輻射的作用。
如果發酵過重會轉化為茶紅素。
茶紅素對人體無益無害。茶湯如紅酒。
發酵再過一點,或者有霉變的跡象,會轉化為茶褐素。
茶湯入口寡而薄。鎖喉。
茶湯黑褐。
好茶:首重原料,其次是工藝,原料1土壤,2、生長周期(高山、樹齡、經緯度)工藝:自唐宋進入頂峰,從元明走下坡至現在,七萬家茶企去年加臺灣地區出口九點八億美元,立頓二百五十七億美元,所以做好茶必須挖掘唐宋古藝,利用老祖宗的智慧,合理的通過茶葉細胞壁的破壞率、酶促作用的利用率(纖維素酶、果膠酶、蛋白酶、淀粉酶、糖化酶……),益生菌的培養,把茶葉的成份轉變成對口感、香氣及人體健康有益的成份。茶黃素含量的高底,也是決定紅茶品質最重要的標志。茶黃素來自兒茶素的轉變,茶黃素,茶紅素,茶黑素。只能代表發酵的輕重與轉化。不能區分六大茶系。六大茶系的還是由它們代表的傳統工藝區別。只是有一些新的科技手段模擬工藝環境取代傳統工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燜黃、比如七星炤等等。
就譬如傳統鐵觀音的制作工藝對天氣及溫度要求很嚴格,所以模仿很難……好的溫度,濕度等環境可以模擬。但是要求很高。有些廠在這一塊模擬過程中簡單粗暴。。傳統工藝應該指自茶祖至今五千年留下合理的、經得歷史檢驗的、可傳承傳播的。茶經就是茶葉標準。在八十年代張天福老人就開始在安溪進行烏龍茶在摸擬北風天環境下的做青課題研究出空調做青制茶。
我身在安溪,做的是生產審評拼配安溪鐵觀音的工作。經過十幾年來做初制制作加工毛茶,審評拼配工作經驗淺談下面幾點……
審評茶葉品質與水溫,浸泡時間,人的疲勞度,心情,天氣,環境都有很大關系,前三者直接關系到茶葉的審評重要因素,后面三個還可以審評者的經驗,水平人為的改變加以糾正……望不可大意,自負輕視去,應當以正確的科學的審評方法審評茶葉……
如今有許多老茶人因為一時的大意把茶葉品質和制作工藝,產地,時間季節,年份,說錯了,其實這并不要緊,應該要及時的糾正,亡羊補牢,其實為晚!可惜許多礙不下面子,將錯就錯,甚至去辯論,掩飾……因為一個錯,需要更多的謊言去掩飾真相,這種審評品飲茶葉方式方法不正確,這都把學生往溝里帶,學生都被忽悠瘸了,能走的遠嗎?不知道這樣算不算危言聳聽?
我不覺得錯誤可怕,我只覺得一錯再錯更可怕……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國的茶葉產區,工藝,品種,小品種,新品種之多堪稱世界第一,能有幾人敢說了然于胸?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您也許了解茶文化,對茶產區,產地,品種,甚至對土壤,工藝都能很有全面,深度的了解,試問一句,您對種植,制作工藝,審評品飲,拼配了解多少?人無完人,我在這里不是要爭論什么,只是想引起大家深思,!學海無涯,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真正的“茶人”必須要學會謙虛謙讓,不恥下問……
我見過許多真正的茶人,他們愛茶,有著對茶的熱愛與執著,都在默默的傳播茶文化,每年都在傳播引導更多人來走進茶,了解茶,喜歡茶,端起茶杯,教會了許多愛茶人沖泡,學習茶藝,茶道,品飲鑒賞茶,讓更多人參與加入進來……
中國的茶業要復興,不僅僅是茶產業要復興,必須要從茶人的本身素質,修煉內功(茶人必須的謙讓,學習),勤練外功(更多的更好的去學習補充茶葉知識,茶文化學習和傳播),以正確的科學的方式去學習,培養正確的人生觀,才能讓茶人更加完美,傳播正能量,茶人的整體素質提高了,你還要擔心中國的茶產的未來嗎?
茶就是茶,一 個日長生活消耗品而已,認真做的東西,老百姓都會感覺的到, 一片中國的到葉,能成為世界人類健康生活形態,做到這份上就夠了,用心做茶,回報大地的恩賜,感恩的心態,對待茶客。
茶別做古樹茶,器別造大師器!
茶業復興是個好事情,我們都要來做這個事情,但是一定要有方法,一定要有目標,一定要有行動。還有計劃啊!不是品品茶就是復興……
茶與器的傳承,創新都是一個文化形態,文化是世界的,每個茶人,陶人都是這個文化的傳承者,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都是過客,享受生活是本質,茶就沒用離開過我們,現在誰家沒用茶,復興只是商業市場地在華夏文明與中外文化發展的脈絡上,茶始終承載著重大的使命,并發揮著發展經濟、提升文化氛圍、傳遞文明信息的巨大功能的媒介……
茶,實在是象征了令人回味無窮的人生境界--一苦,二甜,三回味。茶體現了最為雋永靈秀的東方智慧--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仁愛以禮敬,儉默以通和。
我覺得,因為發現了茶葉,茶葉賦予人類藥用和品飲保健價值,我們應該賦予它文化,茶因為有了文化而有了生命力……茶葉是藝術品,不能以單純的價格來衡量,沒有了文化,茶葉只是一片樹葉,只是商品,憑什么有藝術品一樣的價格,希望茶人可以重新思考一下,也可以做一些普通尋常百姓家喝的起平價茶,茶,做回你自己……
茶還是是茶!
該端起,還是該放下?
該清楚,還是裝糊涂?
明白嗎?不明白?
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