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昨天上午,西湖龍井茶非物遺文化與傳承炒茶技藝大賽在梅家塢村舉行。因為比賽主辦方是西湖風景名勝區,所以參賽的炒茶工都來自梅家塢、龍井村、翁家山、滿覺隴、楊梅嶺等一級龍井茶產區,選手共有40位。
上午9點多,由停車場臨時改造的比賽場地上,飄出陣陣茶香。一眼看過去,跟往年一些西湖龍井炒茶比賽不同的是,大部分選手年齡不大,35周歲以下的有15人。最年輕的選手應建剛是楊梅嶺村的,今年才24歲,不過已經有六年的炒茶經驗了。
炒茶技工中年輕面孔多了
一口大鐵鍋前,應建剛戴著白手套,熟練地將碧綠的茶葉抓起、撒下。鍋很燙,溫度達100多攝氏度,炒茶工要不斷翻檢20分鐘,才能完成第一步:青鍋。
拉下手套仔細看他的手,跟年齡不相配地長滿老繭。
青鍋炒出半青茶葉,接著進入第二個環節:輝鍋。“輝鍋對手勢最講究,用力小了炒出來的茶葉沒有光澤度,用力大了茶葉會碎,所以在家中,一般都由經驗比較豐富的父親來炒。”應建剛說。
俗話說“3年青鍋5年輝鍋”,炒茶技術難學,而且整天彎腰坐著,特別辛苦,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應建剛為什么喜歡這行呢?
“家里老茶客都知道,手工炒出來的茶葉香,所以好茶葉我家都是用手工炒的。父親年紀大了,我就學一點幫他打下手。”應建剛笑道。
杭州西湖區龍井茶產業協會會長商建農說,原來西湖龍井炒茶工后繼乏人,但這兩年政府出臺許多措施鼓勵年輕人學炒茶,現在已初見成效。比如,協會辦了4年的炒茶培訓班,由師傅帶徒弟,而交給師傅的學費由政府和協會負擔。
這次比賽最后要評出西湖龍井炒茶技藝的非物遺文化遺產傳承人。接受報名的時候,主辦方就聲明希望年紀輕的人來參與。所以,年輕面孔多了不少。
專家教你分辨手工茶機制茶
而在市場上,手工炒制比機器炒制的茶葉售價要高不少。“一般每斤3000元左右的手炒茶葉,如果同樣質地,用機器炒的話,只能賣2000元每斤;每斤2000元的手工茶葉,用機器炒的話只能賣1600元。低于這個檔次的茶葉,基本就全是機器炒的了。”盧正浩茶葉公司總經理胡明告訴記者。
那么,如何分辨?國家茶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沈紅說,主要靠觀察外形、看湯色、聞香氣、品滋味和品茶渣。
在外觀上,手工炒制的西湖龍井挺秀尖削呈碗釘形,扁平光滑、芽葉也飽滿,而機器炒制的偏寬一些,芽葉也會有分叉。
“你看這兩杯茶,手工炒制的西湖龍井,被水一沖就容易沉到杯底,顯得很重,而機器炒制的就顯得輕飄飄,在比重上輕于手工茶,所以不那么容易沉底。手工炒制的西湖龍井茶湯的顏色也比機器加工的略深,且在味道上帶有更濃郁的茶香。”沈紅說。
由于手工炒制的西湖龍井一般會選用石灰冷藏半年,所以更耐貯存,機器炒制的則有時會透出青草氣,滋味也偏淡,往往沖過幾開就沒有味道了。
從今天起到4月底,西湖風景名勝區的各村、公司的5個炒茶中心都免費向游客開放。你還可以將自己親手炒制的西湖龍井茶葉買點回家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