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時節,江南連綿的茶園里,茶芽早已萌動。
春茶需要打農藥嗎?
這個問題,普通消費者說不清楚,但一問田間地頭的茶農,大伙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春茶上市早,茶園里都沒有病蟲害,根本就不需要打農藥,打藥還增加成本呢,沒人會干這事。
雖然要聞到第一縷茶香,還得等上個把月,但最近有個關于茶葉的負面消息,卻比茶香來得更早。
▲早春杭州西湖景區的龍井茶田
這幾天,網上盛傳中國茶葉98%有農殘,調查結果中,龍井茶、碧螺春等也在其中,不少生產廠家還是國內名企。
消息稱,通過檢測26個茶葉樣品、15個品牌,2012年發現98%的茶樣品檢出農殘或污染物超出歐盟標準,2016年得出檢測數據是85%。
很多人談到茶葉農殘就色變,甚至咬牙切齒。
消息一出,網友評論,真是驚得我茶杯都掉了。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質疑:中國茶葉農殘標準過低,不利于國人健康,而歐盟、日本的標準則要嚴苛許多。
然而,事實并非大家想的那樣,農殘與農殘超標是兩碼事;國際標準、歐盟標準和中國標準孰高孰低,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茶葉有農殘這件事,我們該如何科學理性地認識?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中國唯一國家級茶葉科研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茶葉專家陳宗懋,走訪了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聯系了浙江省農業廳和杭州西湖龍井產區的茶農,了解情況。
●茶葉有農殘≠農殘超標 去年全國茶葉檢測合格率99.4%
中國茶葉98%有農殘這個說法,陳宗懋早在2012年就聽說過、辟謠過。
“我們經常飲用的春茶,因為溫度低,無病蟲害,一般不用藥;5月底到9月份,采摘夏秋茶的季節才會施藥。在茶園中使用農藥是正常的農業措施,問題是農藥的品種、劑量和安全間隔期,只要正確按照規定采摘的茶葉,經加工制成的茶葉產品,是安全的。”
陳宗懋說:“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中國茶葉生產上就全面停用了高毒高殘留農藥,現在使用的都是低毒低殘留農藥。關于農藥殘留,也必須要用一個標準來衡量,比如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建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制定的MRL國際標準,要高于這個標準才認為對食品具有安全風險。”
▲放在院士案頭的農殘國際標準
有農藥殘留不等于有毒,只有高于標準的殘留才會對健康有風險,只要殘留量在限值之內,就是安全的。
陳宗懋這位研究了57年茶葉質量安全的老科學家,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建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農藥MRL標準工作組主席(中國為主席國),茶葉MRL國際標準制定的國際權威專家。
▲設立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的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劉新說:“農業部每年對福建、安徽、江蘇、浙江、四川、云南、廣西等15個產茶省(市、自治區),以及北京、上海、天津、寧波、大連等消費城市的茶葉,進行生產企業、批發市場、零售渠道等多環節的抽查,全年二季度(春茶)和四季度(夏秋茶)抽查700多個樣品,從2014年到2016年的合格率分別是94.8%、97.6%、99.4%。”
此外,各省(市、自治區)還組織茶葉質量安全監測,如浙江省2016年就進行了1700多個批次的監測,各產茶縣(市、區)也組織茶葉質量監測,政府在茶葉監管上到位,保證消費者的健康。
●歐盟非茶葉生產國 中國茶葉標準嚴于國際標準
很多消費者普遍認為,歐盟標準比中國標準高。買東西的時候,如果商家說產品執行的是歐盟標準,買家不光會多瞧兩眼,甚至有人會因此毫不猶豫地買單。
陳宗懋說:“在茶葉這件事情上,歐洲不生產茶葉,他們采用默認標準,涉及茶葉農殘的標準有1300多項,這些標準的制定沒有通過實驗論證,有些標準比中國高,有些標準比中國低,歐盟也是通過提高農殘標準,來樹立貿易壁壘的。”
茶葉和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不同,我們喝的是茶湯,并不會把茶葉吃下去。這就牽涉到茶葉生產上水溶性農藥和脂溶性農藥使用的問題。
陳宗懋說,“我們在制定茶葉農殘標準時,有個每人每天安全攝入量標準,簡稱ADI。這個數據是按照全世界喝茶最多的中東國家人群,每天泡13克茶葉為基數制定的,而中國人一般每人一天不會喝超過10克茶葉,每一杯茶泡3克左右。”
茶葉專家通過實驗發現,脂溶性農藥只會停留在茶葉蠟質層表面,浸泡后,只有1-2%會跑到茶湯里;而水溶性農藥會隨水分分布植物全株。
最近三四年,陳宗懋一直在茶葉生產上推進不用水溶性農藥,用脂溶性農藥替代。這些工作成效顯著,中國在茶葉農殘方面的科研成果也正影響著世界標準、歐盟標準來效仿。
截至2016年底,中國茶葉農殘標準有28項。
▲今年6月18日將正式施行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對茶葉農殘提出了48項規定
“國家衛計委、農業部、食藥監又在去年年底聯合頒布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的文件,將在今年6月18日正式施行,對茶葉農殘提出了48項規定,也就是說,這48項農藥是茶葉生產上會使用到的。”
劉新說:“和歐盟默認標準不同,中國茶葉農殘標準是要在國內積累長達2年4地的實驗數據基礎上,進行風險評估確定的。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產茶國中農殘標準要求較多的國家之一,CAC中涉及茶葉農藥殘留標準21項,我國現行28項標準,比如,對三氯殺螨醇殘留量我國限定0.1mg/kg,比CAC標準嚴格400倍,總的來說,我國的茶葉農殘標準比CAC更加嚴格。”
●浙江茶葉合格率接近100% 全省幾乎只產春茶,春茶不施藥
錢報記者聯系了杭州西湖景區內一家種茶、制茶的西湖龍井茶企,該企業在景區有280畝茶田,是自上世紀50年代便開始出品西湖龍井的老牌企業。
▲病蟲害監測儀:內部放置誘蟲劑,通過誘蟲劑釋放出氣味吸引害蟲
關于茶葉病蟲害防治的問題,企業負責人表示:“西湖龍井茶采摘季節及前期,是完全不需要使用農藥的。現在,茶田的管理越來越現代化,我們會使用燈光誘捕、色板誘捕、昆蟲性誘劑誘捕等多種生物和物理防治手段,來加強田間的管理和把控。”
“對茶葉質量安全的把控,企業分成了產前防控、產中監控、鮮葉檢測、成品自檢和送檢四個階段,每個環節都要進行農殘檢測,每年還接受國家、省、市等多級多部門的抽檢。可以說,茶葉食用安全問題的監管,是最嚴格的。”
負責人坦言,生產0農殘的茶葉是完全可能的,但春茶不用農藥并不代表茶葉就完全沒有農殘了。農藥的殘留主要來自夏秋季節噴藥防治后的殘留,以及茶田周邊農作物施用農藥后的空氣擴散影響。只要嚴格執行相關農藥施用標準,茶葉的農殘也會符合國家相關農殘限量標準,茶葉完全是可以放心飲用的。
▲太陽能殺蟲燈:引誘害蟲撲向燈的光源,光源外配置高壓擊殺網
來自浙江省農業廳的數據顯示,2015年浙江茶葉面積295萬畝,年產量17.1萬噸。
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等原因,浙江基本只出產名優茶,也就是大家常喝的春茶。浙江在全國產茶省份中緯度偏高,早春溫度低,春茶無需施用農藥控制病蟲害。
省農業廳質檢處負責人表示:“浙江是國家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對茶葉農殘檢測實現國家、省、縣三級抽檢外,還有企業自檢。近五年來,省級農業部門每年對全省200個以上茶葉樣品例行檢測發現,合格率均在99%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達到了100%,可以說,浙江茶葉的產品質量安全走在了全國前列,消費者可以放心飲用浙江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