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勞務、企業之后,文化如何“走出去”,已經成為崛起中國面臨的新挑戰。
與國產工業品相比,以茶葉為代表的傳統“國貨”,顯然是更適合的抓手。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我國茶葉產業總體呈現小、散、弱局面,品牌匱乏,遠離大眾消費市場,難以擔當“文化名片”之責。
面對困局,與共和國同歲的中華老字號企業——中國茶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茶),選擇在全產業鏈的基礎上,以“多品牌”整合市場的戰略,帶動行業做大做強,有力推動了中國茶業的崛起。
茶葉是中華文化精華載體
古往今來,任何時代的國家交往,承載自身文化的商品都是最適用的“名片”。交通塞絕的歷史歲月里,中國于世界的形象,就是由以絲、瓷、茶為代表的商品構成。
今天,中國再次走上全球影響力的主導位置。如何向世界重新介紹自己?能夠喚起全世界人民最廣泛記憶的茶葉,無疑是答案之一。然而,當前的中國茶葉產業,不僅在企業體量的層面異常薄弱,思維理念也難以適應時代潮流,無力擔起這一歷史重任。
首先,大而不強,多而不精。
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發布的《2015中國茶產業消費報告》以及農業主管部門種植管理司提供的相關信息顯示,2015年中國大陸地區茶葉總產量227.8萬噸,銷售總量約為172萬噸。全國茶企約有7萬多家,但多為小規模、區域性品牌,組織形式以家庭作坊為主,行業標準缺失,市場擴張緩慢。
其次,千億市場,難見品牌。
目前整個中國茶葉市場規模逾3000億,但品牌茶企在行業中的占比不足10%。雖然出現若干比較知名的茶葉品牌,但是沒有一個占據絕對優勢,行業整體尚未進入品牌競爭階段。
此外,產業理念和消費觀念,陳舊且存在偏差。
根據國外咨詢機構Euromonitor(歐睿)的統計數據顯示,世界上每年人均茶葉消費量最高的國家是土耳其,茶葉產量世界第一的中國僅排名第19位。
民眾不愛喝茶,茶企及銷售商的意識也普遍停滯不前。一些茶葉品類價格決定于炒作。消費者也只將茶葉作為高端禮品、投資對象、個人愛好看待,行業無法建立起廣泛而親民的受眾基礎。茶葉很難像如咖啡那樣,融入普通大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生活。
“多品牌”推動茶業轉型
近年來,外國飲料業巨頭不斷加快對中國茶葉市場的滲透。可以預見,未來會有更多的外資淘金者,涌入這片巨大的無主之地。
“整個中國茶業若要在強敵競爭下生存,就必須從分散、粗放和投機,走向品牌、規模、規范,進行一場以品牌為核心的整合與變革。”中華老字號振興計劃專家委員會的尹杰說。
挑戰的背后,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業契機。隨著民族自信的恢復,國人日漸重視、接受以飲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 《2015中國茶產業消費報告》顯示,“十二五”期間內銷市場增長62萬噸,增幅56.4%。2011-2015 年,我國茶葉消費群體由4.43億人增長至4.71億人,增6.3%。
成立于1949年的中茶,就嗅出了機遇的味道。這家新中國成立后率先由相關部門批準成立的全國性專業總公司、中糧集團成員企業,選擇以全產業鏈保證品質、以“多品牌”整合市場的戰略,尋求中國茶業破局、做大之道。
“中國茶企最大的瓶頸之一,在于企業在經營的思維和方式上,普遍缺乏品牌意識。行業尚未脫離狹隘、陳舊觀念,沒有真正走向大眾消費市場。”中茶董事長王震說。
中茶組建了一條完整的全產業鏈,把業務向種植和銷售終端延伸。既從源頭保證茶葉品質的一致性,又與消費者直接接觸,建立產品和企業品牌。
中茶首先從茶葉的源頭——種植環節,開始嚴控茶葉品質,解決品牌階段的后顧之憂。目前中茶已在浙江、福建、安徽、云南、臺灣等十大產區,包括西湖龍井、太平猴魁、鐵觀音、大紅袍等名優茶產區,以及印度、斯里蘭卡等全球四大產茶國,建立起了全產業鏈可追溯茶葉供應及品質保障體系,控制優質茶葉資源。
確保產業鏈的源頭之后, 中茶在經營上踐行以多品類為基礎的“多品牌”戰略。
目前中茶經營的茶葉品類,覆蓋了紅茶、綠茶、烏龍茶、花茶等主要品種。以此為基礎,中茶率先開啟茶業經營理念的革命,在地域品牌的基礎上,著力打造產品品牌,最終創造出“中茶”、“海堤”、“蝴蝶”、“猴王”“山萃”、“中宏”、“可益康”等一批暢銷海內外的知名品牌。
此外,中茶還將目光投向終端,推出“中茶•世界茶園”這一自有渠道,以覆蓋全品類的品牌產品,與普通消費者對接,獲取真實市場信息,建立品牌情感聯系。目前,“中茶•世界茶園”已經建起220多家門店。
以優質的品類產品帶動茶業走向品牌,以老字號龍頭企業的影響力帶動同行,中茶開啟了從中間貿易向自有品牌的成功轉變。
2014年,中茶旗下“中茶”、“海堤”、“蝴蝶”品牌的茶產品成為APEC會議官方用品;2016年,在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組織的中國茶葉行業十大領軍企業和百強企業評選中,中茶獲得十大領軍企業和百強企業稱號,位列行業第一;在由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發布的“2016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中,中茶在中華老字號類別中排名前列。
面對“多品牌”創新戰略的初步成功,王震表示,中茶正率先從企業品牌走向產品品牌,引導消費文化從仿古茶樓走向現代商超,消費群體從封閉圈子走向年輕白領,完成產業的現代化轉型。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中茶將繼續以品牌為核心,推動中國茶業的崛起,向世界遞出一張精致的國家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