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茶行業在禮行天下的文化土壤里安穩地渡過了走俏的幾年,各大茶企搶占山頭,各領風騷。“名山古樹”招搖過市,惹得人心騷動,以得一古樹茶為上等茶人而驕傲,價錢炒得比天還高也沒有澆滅他們繼續瘋狂搶占古樹茶的心。
可是好景不長,伴隨“反腐政策”的實行、內序紊亂、質量問題頻現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等對茶行業的沖擊,傳統茶企在面臨“關店潮”特別是“九峰事件”之后(茶泡泡網特約撰稿人褲子曾經發布過一篇關于大益“關店潮”的文章,引起了茶行業眾多茶人的關注,紛紛反思尋求轉型。具體可輸入“關店潮”可查看文章。),茶行業人士痛定思痛,準備摸著互聯網這條大河,紛紛下水“觸電”。然而,當傳統茶企都想著往線上電商走時,極具互聯網思維的茶葉電商卻紛紛落地行走,書呆子、書劍、翠龍茶業等,開始走實體模式,創辦無墨記,書劍茶業、云元谷。出現這種現象,究竟是電商出現了問題,還是說傳統茶企有著不可替代的原因?
茶葉實體店的體驗功能電商無法替代
傳統茶企雖然有臨近末路之勢,但仍有茶葉電商無法超越的優勢,那便是品鑒體驗功能。實體店,除了簡單的買賣,能夠給客戶提供很多增值服務,因為你能和消費者面對面溝通,讓消費者非常直觀地感受到產品體驗等增值服務,實體店的產品體驗價值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說無法跨越體驗,營銷就別想離開線下,這就是實體店的能耐。
而茶葉電商建立在虛擬的平臺之上,茶葉注重的是其感官上的品飲,不像服裝可以通過美觀的圖片吸引消費者沖動購買,靠美圖難以吸引茶友。從用戶體驗角度上來看,這是一大缺陷。特別是被誠信問題沖擊著的電商市場,令茶友對電商購茶望而止步。當還沒探索出一條屬于互聯網的體驗式消費模式,使消費者擁有更好的消費體驗,電商只能選擇他路,走到線下來。而這種互聯網的體驗式消費模式,也是未來茶企需要不斷摸索與嘗試的主題。
茶葉電商做高端產品吃力,難以形成完整的產品線
自互聯網+模式風靡后,入駐淘寶、天貓、京東各大電商平臺的茶企不計其數。特別以淘寶為例,眾多假貨低價貨充斥著整個電商平臺,在消費者看來,淘寶電商就是一個賤賣場。9.9元包郵做得如火如荼,各種冒牌茶大聲叫賣。被淘寶規則綁架的茶企電商,特別是主打低價產品的,很難轉型做高端產品。
其次,高端產品技術工藝含量高、價值大,相應對物流和售后服務要求也高,承擔的責任也大。特別是我國的電商還處于起步階段,涉及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務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沒有一條完整的產品線及物流配送服務,當消費者需求不斷提高時,茶企電商只會慢慢被淘汰出局。
第三,品牌在高端產品開發與設計、營銷公關與包裝等方面,耗費了巨大成本,甚至超過產品本身的成本,但不代表它就是暴利的。到了網絡,越高端的產品,觸網就越痛,因為產品雖然搬到了網絡,但是那些決定自己生死的因素,比如門店的五感享受、親手觸摸、完美購物體驗、獲得VIP尊貴待遇的感覺,無法復制到網絡來。所以,它們就像四只腳走路的人,一下子只剩一只腳,就難免顛簸了。所以,越高端,對售前售后增值服務要求越高,到了網絡難度就越大,最終還是造成產品線單一,面對這種囧況,電商們也只能仰天長嘆一聲,另尋出路
茶企電商成本日益高企,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零成本
目前不少茶葉電商對網絡的認知度不夠,缺乏規劃等,導致所謂的茶葉電商僅限于一味追求流量的網店模式。一些茶企巨頭憑其穩定的根基和長年累積的知名度勉強在電商平臺立足,但多數不知名的品牌在電商這條路上只能曇花一現。
在消費者看來,做電商的最大優勢就是成本低,利潤高。然而不做過電商不知道電商的累,他們的成本,是你們看不到的痛。在流量成本上,茶企電商可謂是錐心的痛。筆者曾經見證過買流量卻得不到回報的一刻。一個做電商的朋友,在雙十一當天,為了保證自己的產品能出現在淘寶的前兩頁,不息花重本買流量,用直通車。短短幾分鐘,買流量就花費了幾千元,而這幾分鐘卻只有可憐的二十個訂單,還是幾十塊的訂單,可算是血本無歸。在他看來就是不嘗試一下可能一單都沒有。在如今各路創業大神齊聚網上電商時,想要有利益轉化還是得花錢。所以馬云這一招是高明的,本以為零成本創業,哪知道都是在沒日沒夜的給馬云打工了。
電商成本真的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么低,茶企電商也在不斷尋求更好的出路,于是,有人嘗試落地走。
或許缺乏體驗功能、做高端產品吃力、高成本壓力是令電商轉型落地的三大因素,又或許是電商謀求更長遠的利益發展而落地發展。眾多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利益在支撐著未來電商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