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上午,記者隨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藥殘留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專家組來到湖北英山縣紅山鎮。
在一片綠綠蔥蔥的茶園里,一個個黃色的小板子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做什么用的?”
“這是黃色誘殺板,用來誘殺害蟲的!”當地茶葉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念文向記者解釋。
英山縣農業局局長杜典兵告訴記者:在英山縣像紅山鎮這種高標準綠色防控示范園有4個,面積達2000畝。這些茶園都實現了“四個”全覆蓋,即太陽能殺蟲燈或頻振殺蟲燈全覆蓋、色板全覆蓋、專業化統防統治全覆蓋、生物農藥全覆蓋。
提起英山綠色防控的建立,不得不再一次翻出令英山人痛心的事件。
那一年,原英山茶葉公司生產制作15萬公斤精制綠茶,準備出口到歐盟國家,但在抽樣檢查過程中因農藥殘留超標,被對方退了回來。
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痛定思痛,英山人意識到必須走綠色產業發展之路。
2009年開始,在湖北省農科院的支持幫助下,英山縣確立了“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通過引進、探索、試驗、示范和推廣,逐步開展茶葉病蟲綠色防控,使全縣“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面積達到了6.5萬畝,有3個產品獲準使用有機茶標識,6個產品獲準使用綠色食品茶標識,2個獲準使用無公害茶標識。
2014年全縣茶園面積達到23.93萬畝,產量2645萬公斤,系列產值15億元,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英山茶葉綠色防控,目前來看是做得比較好的,但面對國家即將頒布的新食品安全法,地方政府和企業都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藥殘留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專家組負責人、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副主任顧根寶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也有一些憂慮。
顧根寶說:要從根本上解決好茶葉質量安全問題,全國的茶葉產地都需要在兩方面發力:一個是企業規模,一個是質量標準。現在很多茶葉生產企業規模都比較小,特別是內地的茶葉生產商,小而分散,大多都只是供貨商,綠色防控制度不嚴。所以要保證茶葉質量安全,需要更大規模的龍頭企業領銜,他們會愛惜自己的品牌,就會更加重視綠色生產!
其次,就是標準的制定。顧根寶說,企業應該制定比國家標準更嚴格的標準。如果你有更嚴格的標準,就意味著你有更強的競爭力。
調研小組專家、山西省農科院研究員、副院長喬雄梧說,生產的組織化、專業化程度還比較低,也是影響茶葉質量安全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建議,在提升茶葉生產企業規模的同時,提高茶葉生產的組織效率,通過實施訂單農業,專業化防控,保證產量和價格的穩定,來打造高質量的茶葉產品。
湖北省農科院英山專家大院,常年為英山茶葉生產提供技術支撐。湖北省農科院院長喻大昭說:什么是好茶?以前說茶形好、湯色好,如今還要加上一個“質量安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