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吧欧美-色吧五月婷婷-色吧亚洲欧美另类-色吧在线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视频-国产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首頁 /  茶葉新聞 /  通訊:四川寧南十萬蠶農的生態致富經

通訊:四川寧南十萬蠶農的生態致富經

中新網涼山5月26日電 題:四川寧南十萬蠶農的生態致富經

作者 賀劭清

“十年前村民吃飯前會往碗中倒水,只為了讓沙石沉在碗底。”26日清晨,剛“送走”33張春蠶的嚴世友在自家桑田地里哼著彝族山歌,等待著收購玉米的商販上門。在嚴世友身旁,是綿延金沙江畔數十公里的防風樹林與22萬畝碧綠桑田。

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嚴世友養殖的春蠶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寧南縣的繅絲廠內,由上百名手法嫻熟的工人制成生絲。幾天后,這批生絲將在江浙的絲織品生產商的車間內華麗變身,出口至意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

被譽為“中國蠶桑之鄉”的寧南是10.2萬蠶農的“家”。或許讓人難以想象的是,這片山林掩映、千回百轉的“世外桑源”,十年前還是一片飛沙走石之地。

“那時我們也種桑養蠶,可只是見縫插針般種在房前屋后,沒有規劃也沒有規模。”嚴世友回憶,單純種桑養蠶收益并不如種植經濟作物,所以當時規模種植桑樹的村民寥寥,更有村民選擇在刺鼻的繅絲作坊中勞作以補貼家用。

“家臨金沙江,吃水不滿缸,種地一片坡,收獲一籮籮。”寧南縣蠶業局局長李興盛用這四個短句形容十年前環境日益惡化的寧南。“當時我們推廣桑園套種模式,除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更因成熟桑樹發達根系能很好的涵養水土。”

2006年,蠶桑業生產量和出口量占全球逾80%的中國啟動“東桑西移”工程。為避免超載放牧、農耕造成的水土流失,嚴世友在蠶桑專家的指導下,第一次探索將土地規劃為數條寬窄行,窄行種植桑樹,寬行則套種黃豆、花生、玉米、土豆等低竿經濟作物。

十年后,這種寬行6尺、窄行2尺、株距1.5尺的栽桑模式被蠶農們親切的稱呼為稱為“6215”。

“這樣每畝地的桑葉可養蠶4張,收入8000元,同時套種的經濟作物可收7000元左右,每畝土地的經濟效益可達到1.5萬元。”頭包白巾的嚴世友蹲坐在地,隨手抓起一把泥土嗅著說。

在寧南蠶農看來,桑樹上的桑葉除了供蠶食用,還能制成茶葉停在茶客杯中,結出的桑椹亦能入酒、釀醋,幼蠶的糞便還可以做成蠶沙枕……這條由桑葉到蠶絲的生態致富鏈正源源不斷的為他們帶來新的經濟效益。

如今,寧南刺鼻的繅絲作坊已被環保、現代化的工廠所取代,大型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先后投入使用,“6215”栽桑模式也在該縣10.2萬蠶農中得到推廣。據統計,2014年寧南10.2萬蠶農養蠶27.23萬張,戶平養蠶收入17700元,養蠶單產、人均產繭、蠶繭質量均列全國第一。

伴隨著河谷的干熱氣候,金沙江畔萬畝桑田碧綠喜人,幾天后,新一批的夏蠶將進入嚴世友的養殖廠房。“2014年我農場年養蠶已達到230張,這都是我們尊重這片土地后,土地給與的慷慨饋贈。”嚴世友笑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