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邛崍黑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授牌儀式在邛崍市夾關鎮“中國黑茶之源”茶葉基地舉行。記者獲悉,該市將以“邛崍黑茶”獲批國家地理保護標志為契機,依托頗具規模的茶產業和悠久厚重的茶文化,打造“邛茶走廊”,做大做強邛茶產業,實現一、三產互動,促群眾增收致富。
據悉,“邛茶走廊”規劃區域從平樂鎮至夾關鎮,以“一極、一廊道、兩依托、三組團、十八精品茶莊”為規劃節點,沿線總長15公里,縱深各1公里范圍,規劃總體。涉及平樂、臨濟和夾關3個鎮鄉、14個村、2萬余人,茶葉種植面積5萬畝,沿線有花秋、金川等茶葉企業13家,輻射帶動茶葉種植面積10萬余畝。
“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依托茶業資源、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將邛茶走廊打造成集茶文化體驗、旅游觀光、康體健身、科普教育、鄉村度假于一體的生態旅游帶,建成川內第一條以線路為主題的國家4A級景區,塑造城鄉統籌和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典范。”邛崍市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
“邛崍是成都市‘茶葉產業牽頭縣’之一,產茶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是‘萬擔茶鄉’和‘南絲路’茶葉集散地。近年來,茶產業助農增收的成效顯著,全市種植面積達13萬畝,2014年干茶總產量0.45萬噸,茶產業綜合產值10億元。”邛崍市農業和林業局負責人介紹說,“邛茶走廊”的建設,還將在促進重建新區群眾就業,茶產業綜合發展,提升重建新區生態環境,帶動群眾致富增收等方面發揮重要的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