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浙江站訊:一個僅有43.6萬人口的浙東小縣,卻把茶產業做成了致富18萬茶農的支柱產業。茶葉,讓山城新昌在有“世界綠茶之都”稱號的浙江占據重要一席。“大佛”龍井,這個當之無愧的浙江綠茶翹楚,更讓新昌茶產業走上了騰飛之路。
大佛龍井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是新昌茶人的孜孜追求,是政府部門的強力助推,成就了大佛龍井今天的強勢崛起。
“省標”開啟品牌建設之路
神秘的北緯30度,賦予新昌好山好水的同時,更賦予了誕生好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新昌地處浙江東北部丘陵山區,產茶已有1500年歷史,曾是全國三大珠茶出口基地縣之一,素有“好山好水出好茶”之記載。然而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曾被譽為“綠色珍珠”的珠茶忽然“黯然失色”,種茶效益一落千丈,使新昌數萬茶農紛紛砍樹棄茶。
遭遇陣痛之后,新昌人冷靜地“解讀”起茶葉市場。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試產名茶,實施“圓改扁”,生產扁形茶的過程中,相繼研制出“大佛玉龍”、“十九峰芽”、“沃洲龍井”等20余種名茶,重塑了茶農的信心。然而,各類龍井茶包裝不統一,質量有高低,沒有統一響亮的品牌,對比“西湖龍井”這位茶界老前輩,“自慚形穢”的新昌龍井市場競爭力微乎其微。如何進一步打響市場是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1995年,鑒于新昌有江南第一大佛、茶與佛淵源流長,眾望所歸的“大佛龍井”才千呼萬喚始出來。從此,新昌的龍井茶有了一個區域共用的公共品牌,也正式開啟了大佛龍井的品牌建設之路。“大佛龍井茶”的文字和企業標準也于1995年底制定頒布:要求各類包裝統一印制,實行強制性規范。新昌雖已是當時有名的產茶大縣,可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制約,茶園規模普遍偏小,生產加工也是單家獨戶各自為戰。起先,頗有顧慮的不少茶葉企業還不愿用,認為還是自己的企業品牌好;有的企業則在將信將疑中,干脆把企業品牌和公共品牌同時打上,新昌茶葉漸漸步入“母子品牌”時代。
回眸“大佛龍井”的品牌建設歷程,1998年誕生的《“大佛龍井”浙江省地方標準》,無疑是新昌茶葉產業發展的一個“分水嶺”,這也是來之不易的全國首部龍井茶省級地方標準。“省標”的實施,讓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新昌茶農終于找到共同的、可操作的規范化標準,被扶正的“大佛龍井”品牌從此揚帆啟航。為了進一步助推大佛龍井品牌建設之路步入正軌,2000年4月3日,“新昌縣大佛龍井品牌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隨后出臺的《新昌縣大佛龍井品牌管理辦法》這一地方性規章,更為大佛龍井的品牌建設下了一劑“猛藥”。辦法將“大佛龍井”分成特級、一級、二級、三級等四個級別,并作出明文規定,要打“大佛”的牌子,要符合“大佛”的標準,必須有名茶協會的授權。至此,新昌茶產業開始了一番脫胎換骨式的變革。
2003年,大佛龍井證明商標經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商標局正式批準注冊,新昌隨即進入了大佛龍井原產地域保護的時代,“大佛龍井”這一后起之秀也漸成氣候。在“大佛龍井”品牌的帶動下,原本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小茶葉完成了“鳳凰涅槃”,成就了一個強勢產業。如今,“大佛”已獲批為中國馳名商標,茶業已成為新昌農業的第一大產業,大佛龍井名茶也成為新昌的一張金名片。據中國農產品﹙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科題組評估,大佛龍井品牌價值為20.38億元,位居全國第七。
品質守住茶葉“生命線”
俗語道:“大佛龍井是靠一顆一顆摸出來的”。大佛龍井優質的產品品質之所以獲得茶界的一致公認,屢屢創造業界的奇跡,除了得益于其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更與嚴格精湛的炒制技藝密不可分。
大佛龍井在炒制過程中,嚴格運用抓、抖、搭、捺、甩、推、扣、壓、磨等“十大手法”,才得以形成“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品質四絕的龍井茶。當翠綠的茶葉猶如朵朵蘭花在水中緩緩綻放時,頓時茶香四溢。1995年,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在茶葉感官審評報告中對大佛龍井如此評價:“新昌大佛龍井茶,經檢驗外形扁平,形似碗釘,色澤嫩綠,湯色杏綠,清香持久,滋味鮮醇,葉底嫩綠勻稱,品質優良,屬浙江龍井茶中極品”。
除了嚴格的工藝控制,新昌還十分注重源頭控制,從茶葉種植到茶葉銷售,從企業自檢、委檢到職能部門抽檢,隨著一張完整的質量控制、檢測、管理網絡的有序鋪開,大佛龍井的品質也節節攀升。三年來,縣級職能部門共抽檢大佛龍井茶樣1786只,合格1786只,產品合格率100%;上級部門列檢與行業通檢中,共抽取大佛龍井茶樣62只,合格62只,產品合格率100%。兩個抽象的“100%”,正是新昌對大佛龍井上乘品質不懈追求的生動詮釋。目前,全縣已有25家茶葉加工企業獲得QS認證,20家生產企業茶葉基地、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4家獲有機茶認證,2家獲綠色食品認證,1家獲HACCP認證。基地認證面積71450畝,占生產茶園面積的80%。
全國農業名牌、中國著名品牌、全國十佳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農業名牌、上海世博十大旅游名茶……我們發現,大佛龍井名震大江南北的背后,是堅實的成長足跡的有力依托。
“無形之手”托起“大佛”龍井的時代
品牌需要策劃、需要營銷、需要傳播,新昌人深諳此道。十余年來,大佛龍井步步艱辛,步步輝煌。在大佛龍井發展的每一個關鍵時刻,都離不開政府“無形之手”的有力助推。
回眸大佛龍井的發展歷程,新昌在茶文章上從來都不乏“大手筆”。1996年,在縣委、縣政府的精心策劃下,第五屆西湖國際茶博覽會“移師”新昌,也開啟了新昌“茶”、“節”聯姻的新征程。自此以后,每年4月舉行的大佛龍井茶文化節成為新昌乃至全省的茶界盛會,歷屆茶文化節上好戲連臺,不僅打出了節會自身的品牌,更讓大佛龍井借著節會的春風走向了全國各地。尤其在舉辦多屆茶文化節的過程中,新昌探索出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新昌模式”,將茶文化、茶旅游、茶經濟融為一體,充分展示新昌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和雄厚的茶產業優勢。同時,每屆的茶文化節都有近千名來自國內外的茶界專家學者和茶商與會,吸引了新華社、浙江日報、鳳凰衛視、浙江在線、網易等眾多省內外媒體的關注,并對大佛龍井茶文化節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將新昌大佛龍井品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大佛龍井茶文化節的成功出擊,讓新昌人一改過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開始了一番“茶香還要勤吆喝”的變革。嘗到甜頭的新昌茶人一發不可收拾,每年用于大佛龍井品牌宣傳廣告的開支達一千多萬。多年來,在每一屆全國性的茶葉展覽會與博覽會上,在各類茶事活動中,都可以見到大佛龍井頻頻發力的身影:西子湖畔的品牌“叫板”行動,濟南泉城廣場的萬人品茶大會,北京老舍茶館的大佛龍井獻勞模活動,當選“哥德堡號”百年享宴指定用茶贈瑞典國王、王后,把大佛龍井贈送給奧運會鳥巢工程的建設者們,首個國內綠茶價格指數在新昌發布……一次次的精彩亮相,讓大佛龍井日益成長為中國茶界一顆耀眼的新星。深諳茶文化內涵的新昌,又及時開通“大佛龍井”網站,組織編寫出刊《大佛龍井》、《綠色金橋》、《天姥茶話》三部新昌茶文化書,為大佛龍井注入了系統的文化新內涵。
“大佛”中國馳名商標的認定,讓大佛龍井名聲斐然,底氣十足,如今,一艘茶產業“航母”已重新起航,引領著18萬新昌茶農在茶葉市場上競逐風流,開啟新昌茶產業走上新一輪的騰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