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網資訊:最近老有人問我關于普洱茶膏的事情,就連見識很廣的一些傳媒朋友,也會柔柔地問句:“茶膏是什么,到底好在哪里啊?”上周,我剛從茶葉市場出來,出租車司機看我拎著茶膏,也來了興趣,說自己喝了好多年茶,就是沒有喝過茶膏。一問價格,他便默不出聲。10克,大約要150元。這還是入門級的,貴一些的上千、上萬,甚至十幾萬的價格也絲毫不出奇。對于普通人來說,確實很貴。路上比較堵,我從茶葉市場到家,差不多1個小時,茶膏的歷史也講得差不多了。下車的時候,司機師傅忽然對我說:“哥們,車費差不多30元,我再給你200元,你就虧點,那紅運當頭的茶膏賣給我回家嘗嘗?”茶膏之熱普洱茶膏成為熱點也不是這幾年的事情。只是今年備受關注,以前茶膏是茶類中的異數,是因為普及得不夠,茶膏專家陳杰先生曾經花了大量的心血梳理了茶膏的資料,冠之曰“秘史”,讓許多人長了見識,只是古人把茶膏說得太玄乎,“包治百病”啥的,有點太刺激。茶膏的歷史比較悠久,首現在吳任臣的《十國春秋》,南唐閩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貢品茶膏進獻,“貢建州茶膏,制以異味,膠以金縷,名曰耐重兒,凡八枚”。金裝八枚,異于其他茶類,有著非凡的身世。宋代流行斗茶,在工藝上要榨出茶膏,茶葉與茶膏正式分離出來。有膏無膏,高下自分。宋徽宗趙潔就說,“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實。”茶膏的真正發展是在清代,云南普洱茶采用了土鍋熬制辦法,煮出來的茶膏很受歡迎,那些上貢到朝廷,販賣到西藏寺院的茶膏都成為達官貴人高僧大德追捧的神品。乾隆年間,宮廷也開始了茶膏制作。今天的故宮里,還存有昔年普洱茶膏。2007年,普洱市搞了一個“百年貢茶回歸故里”的活動,我在北京故宮,親眼目睹了皇家體那些斬釘截鐵的話,“茶膏內服外用,藥到病除”,在古代(其實今天也差不多),皇家的話就是真理,絕對的標準,因為他們的命比咱值錢不是?換言之,人家皇族都當寶貝,你還有阿Q式的反駁理由?后來我有幸喝到那些百年之茶,其實只有粉末的味道,古董之物,大抵都是有其緬懷和臆想價值。喝的套路我曾經給過許多普洱茶廠家意見,大意是你要去獲得消費者的歡心,一定要拿出最好的茶品來。如果開始就讓消費者接觸到差茶,反感是天然的。我從來不認為普洱茶就是最好的,我自己喝的時候,很不滿意,絕對的衛生就不說了,我常說的話是“能不能少點塵土的沉淀物?”喝到這樣的杯底沉淀物,換了誰都會不爽,最令人難安的是,這些玩意完全可以過濾掉。一些才接觸普洱茶的朋友,常常會問我諸如“你能給我搞到班章的茶嗎?”的問題。價格對他們來說不是問題,只要真。我說可以,但是問題在于許多不常喝普洱茶的人,第一次就接觸猛烈的班章茶,下得了口嗎?我曾經帶著一餅班章給許多人喝,當作實驗,如果我不說這是班章,他們一定說不喜歡。喝茶的氣場不能破壞,這點很有意思。一個朋友在收到我送的沱茶后,給我電話,第一句,是怎么弄開茶,第二句是,我是不是要去買泡茶工具。如果我按照許多泛濫的常識,會告訴他要去買茶錐,要去買蓋碗,要去……如果考慮到他家到馬連道的距離,我估計他為了喝這餅價值不過十幾元的沱茶,花掉的錢要在數百元之上,而他可能喝一口就不喜歡,之后買來的工具變成廢品。對于這種情況我的意見是,用你家的錘子或者其他鈍器,直接敲碎,然后用你家吃飯的碗,直接加開水沖泡。
后來他就這樣干了,覺得茶還不錯,還說,他的朋友告訴他,人家大碗茶也是這么喝的。大碗不只是喝酒,還可以喝茶。現代人被工具嬌慣壞了,忘記茶還有另一個氣場,就是我閑的時候,閑閑地喝口。用得著那么繁瑣嗎?所以要是想喝普洱茶,茶膏會是不錯的選擇。首先,省去了那么多購買的時間與精力的成本;高度濃縮的茶葉精華十分有營養,試想,傳統的熬制茶膏,20至25公斤茶才能提煉出1公斤茶膏,而萃取的茶膏1公斤需要100公斤茶葉;想沖就沖,不沖直接扔嘴里也很方便。我出差坐飛機,為了克制種種不適應,茶膏是必帶之物。而且與裝在小盒里的口香糖相比,你從精致的小瓶里,拿出香溢四處的茶膏,是不是還有點品位呢?能夠滿足這四者的,除了茶膏,試問還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