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觀胤,男,1975年10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工程師、二級建造師雙職稱,中共黨員,德江縣鴻泰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民營企業家。德江縣第十六屆政協委員,2010—2011年度被中共德江縣委、德江縣人民政府評為“德江縣優秀民營企業家。”
張觀胤創辦的鴻泰茶業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來,先后獲得貴州省農業委員會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證書》、全區科普工作先進單位;2011年獲得“地級扶貧龍頭企業”、“銅仁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今年5月,鴻泰企業獲得“QS”認證、“貴州綠色生態優秀企業”榮譽稱號,7月獲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
2008年,一股茶產業發展東風,吹進了德江這片熱土。省、地、縣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生態茶產業發展的意見》和《關于發展生態茶產業扶持獎勵暫行辦法》等文件。
張觀胤突然轉念一想,決定轉型搞茶產業,放棄高薪的建筑業。
2008年秋,張觀胤在合興鎮的大興社區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租土地500畝開始種植茶葉。2009年、2010年、2011年又相繼在合興、堰塘、荊角等鄉鎮通過土地流轉種植茶葉3500余畝。
由于初次涉足茶產業行業,張觀胤對茶的特性、種植技術和管理一點都不通。于是,他多次跑到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向茶葉專家拜師學藝。同時,他還高薪聘請茶科所的1名技術人員作為常年顧問來茶葉基地進行實地指導。
茶葉種植已初長成,擺在張觀胤面前的是如何籌集資金修建廠房。修建一個年產1000噸的茶廠,需要資金1300多萬元。他在建筑行業多年的摸爬滾打只積存了不到100萬元的現金,還尚差1000多萬元的資金缺口。
為了籌集資金,他多次向縣茶辦申請農保資金,后來獲批200萬元資金,仍尚差900余萬元,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向銀行貸款1000萬元。
資金籌集到位后,于2010年修建了茶葉加工廠,并于當年投入生產使用。張觀胤又高薪聘請省茶科所經驗豐富的1名制茶技師為常年技術顧問指導茶葉加工生產。
張觀胤的茶葉基地和茶廠已初步建成,已正式進軍茶行業。
張觀胤在進軍茶界之初,就秉承一種理念一定要“出好茶、上等茶、精品茶”,要成為德江茶產業的開路先鋒和領軍人物。
張觀胤通過查閱書籍、咨詢省農科院茶科所的種茶專家和實地到鳳崗、湄潭等茶葉基地考察得知“出好茶、上等茶、精品茶”的首要條件是建生態茶園基地,出優質茶原料——茶青。
得知這一首要條件后,張觀胤在他種植的4000畝茶園基地里一律不使用農藥滅蟲,采用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如黃板、太陽能滅蟲燈等。每年光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大約花費15萬元資金,是使用農藥滅蟲的12倍。但張觀胤說:“只要能生產出好茶、上等茶、精品茶,花多大的成本都是值得的”。
在他的茶葉基地里,不僅不使用農藥滅蟲,同時嚴格控制化肥的使用,一年每畝茶化肥的使用嚴格控制在6公斤左右。農家肥、沼液、綠肥、有機肥等是他茶園生長的催化劑。
優質的茶青種植出來了,在茶葉加工生產上,張觀胤更是嚴上加嚴。從茶青采摘、運輸、攤青、殺青、烘干、揉捻、提香、理條、攤涼、做形、脫毫、檢驗裝箱、冷庫貯存等各環節到產品出廠,他都要親自監督到位,并嚴格要求工人按操作規程執行,決不放過一絲一毫影響產品質量的漏洞及細節問題的出現。
有優質茶青、嚴格的加工環節和精心的包裝,張觀胤的鴻泰茶葉加工廠生產出的每一批茶葉品質都是上等,都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2011年8月,在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300家茶企600余個參展品種的“第三屆香港國際茶展與名茶比賽”中,“鴻泰茶業”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業界新兵生產的“鴻泰茗珠”在展會的名茶比賽中一舉成名,榮獲綠茶組“第三名”,是全省唯一獲得名次的茶產企業! 2012年,張觀胤的鴻泰茶葉加工廠生產的新茶上市后,喜報頻傳:5月9日,在“北京第二屆中國國際茶業及茶藝博覽會”上,“鴻泰金毫”、“鴻泰春葵”兩種茶葉榮獲金獎,“鴻泰碧露”、“鴻泰茗珠”兩種茶葉榮獲銀獎;5月18日,在上海國際茶業博覽會“中國名茶”評比中,“鴻泰茗珠”榮獲金獎,“鴻泰金毫”、“鴻泰春葵”、“鴻泰碧露”榮獲銀獎;6月15日,由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主辦的“民生銀行杯”2012北京國際茶業展茶葉評比大賽中,“鴻泰茗珠”再獲金獎,“鴻泰春葵”榮獲銀獎,“鴻泰金毫”、“鴻泰碧露”榮獲銅獎。
張觀胤的鴻泰茶業公司生產的茶葉填補了德江茶葉無獎牌的空白,改寫了德江茶葉沒有品牌的歷史。
張觀胤在創辦鴻泰茶葉之日起,便與當地及周邊農戶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他的公司理念是“茶農富,公司興。
他采取“公司+基地+農戶”運作模式發展茶葉。
他自己種的4000畝茶葉采取土地流轉的方式從農民手中租賃土地建立基地,農戶可從兩方面獲得收入:一是土地租金,平均每畝200元左右;二是從茶園管理(除草、施肥、剪枝、采摘、管護等)中取得勞務收入,日工資60元以上(采摘期間可達120元以上)。
“我們把土地流轉給張老板的茶葉公司種茶后,不用種稻谷和玉米了,轉身變成了茶農,既不用擔心土地的撂荒,又在家門口獲得了較為穩定的收入,一年下來比種莊稼還要多收入7000余元呢。”堰塘鄉露青村60多歲的龔世暮如是說。
張觀胤的鴻泰茶葉公司與合興、堰塘、荊角等鄉鎮的527戶農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與365戶農戶簽訂了茶園管護《勞務合同》。僅這兩項每年能為近600余戶的農戶每戶增加4000余元的收入。
他的茶葉加工廠里長期聘用66名工人,其中50人是當地農民,33人是貧困戶。
當然,僅靠張觀胤的4000畝茶葉基地是永遠滿足不了公司年生產1000噸的茶葉加工生產量。對不足部份,公司與周邊茶農尤其是各鄉鎮的茶葉大戶采取“訂單”式合同、高價位收購“訂單”農戶的茶青。經測算,張觀胤的鴻泰茶葉公司每年需外購茶青120萬公斤,價值4000萬元。按畝產300公斤計算,需茶園面積4000畝。按茶農戶均4畝計算,可帶動1000余戶茶農,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
正是這樣的互動循環,資源互補利用,張觀胤的鴻泰茶葉公司每年將帶動2000戶左右的鄉鄰群眾脫貧致富。
觀胤說:“我茶廠現在每年純收入能達60萬元以上,是以前搞建筑的3倍多,同時能夠帶動2000余戶群眾脫貧致富。但這才但這才是起步階段,等企業走入正軌后,一定能取得更大的經濟效應和社會效益。現在想來,當初轉型搞茶葉是正確的。”